业内地方媒体如何出圈

兵哥注:地方媒体也是媒体,与传统意义上的“全国性媒体”的区别,仅仅应当在于报道的地域范围和所覆盖的人群,除此之外,选题的侧重、采编流程、呈现形式不应当有太大差异。在都市报时代,涌现出一批深耕本地、讲本地故事的媒体。需要直面的问题是:最近几年以来,绝大部分曾经强势的地方媒体在战略上都处于收缩状态。面对机遇与挑战,地方媒体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是立足本土,还是四面出击?

地方媒体如何"出圈"来源:青年记者(有删减)

先守好主阵地,然后才能进攻

在都市报勃兴的年代,一些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的媒体都会操作一些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选题,并以深度报道、特刊的形式呈现。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足以支撑三家以上的本地都市类媒体。这种支撑,既指线索来源,也指市场规模。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新的思潮、产业,各种突发事件,可以对地方媒体持续输出稳定的选题。对其中一部分具有重大公共价值,能够引发强烈社会共鸣的选题进行持续、深入的采访,便可以形成具有深度思维的新闻作品。因为,即便是不主动“突围”,仅仅是深耕本土市场,也足以支撑一家媒体的日常运作。地方媒体在本地的资源,尤其是对线口单位、基本民情的熟悉,是绝大多数所谓全国性媒体不具备的,这些资源就是地方媒体的竞争力所在。不过,部分新闻产业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媒体,本身可以吸引到较为优质的采编人才,也有能力在深耕本地市场之外扩展全国性选题,并输出优质报道。例如,曾经的潇湘晨报、都市时报等地方媒体,操作出了不逊色于一线媒体的优质深度栏目;现代快报的《星期柒新闻周刊》,主打深度报道,在长三角一带也积累下不错的口碑。这些是较为成功的探路者,也是地方媒体“突围”可以借鉴的经验。

把握风险才能行之久远

地方媒体进行全国性布局需要把握的风险主要有:

一是人才储备的问题。相对于全国性媒体而言,地方媒体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并不显著。操作全国性选题,需要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对政策的把握以及对各地风土人情的体会。地方媒体的采编人员可能在本地社会新闻、社区新闻方面有很深的积淀,但是缺乏异地报道的操作经验,很容易陷入“在选题中练兵”的境地,最终影响报道的品质。

二是风控能力的问题。一线的全国性媒体,操作一些相对敏感的、具有较大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bbfz/13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