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88.html
今年春节,人们纷纷选择“就地过年”。
我们连线采访了叶兆言、黄梵、葛亮、曹寇、潘知常、李晓愚、吴晓平、汪雨萌。
请他们聊聊自己的过年计划。
陈曦白雁王凡张垚仟/文
/
叶兆言
“过年就是写作,写作就是过年”
对叶兆言来说,过年就是在家写作。一年天,天天如此。年尤其“勤奋”,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了,写了大量中短篇,写的短篇够出一部小说集了,手头还在写长篇,写得昏天黑地、非常痛苦,但他几十年也都这么熬过来的。过年不能外出,这样也挺好,可以安心写作。
——
我真的很简单,我本来就是在家写作,所以有没有疫情对我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的区别就是,现在老人不在了,如果没有疫情的话,还真是有可能会出去。过去有老人在,从来不出去,所以总想到,如果没老人的话,我们就可以出去、换个地方、改一种方式。因为一过年,家里的阿姨也回家过年,就会特别忙,一直觉得过年是个负担,总想着以后能不能出去。现在发生这种情况,也不能出去了,所以一切照旧。说老实话,我觉得这样挺好,因为也在写长篇,也写了好长时间了。写的什么还不能说,因为没写完呢,反正还是写南京的,还是写中国的, 能说的就是,写得我很痛苦,很咬牙。不过我好像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的,熬惯了,习惯了,对我来讲也正常。
去年我写了很多,但发得不多。去年一直在写中短篇,想把中短篇写好了放在那,然后我就好写长篇。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状态——有一些写好的小说放在手上,慢慢地发,就可以很定心地写长篇。去年写了好多,后来寄出去了,一寄出去就比较麻烦,就马上、立刻要发,最近都要集中发出来,好像一 月份都要有小说发出来,弄得我很“敬业”,我还是希望留着慢慢发。其实一个作家的写作和外在的状态是有个时间差的。
我过去短篇写得比较少,去年一年特别奇怪,写了9个短篇,等于是给自己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集。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我一共才四个短篇小说集,就是说我写作四十年,基本上十年才出一个短篇小说集,结果去年一年写的短篇凑起来,就写了一部,所以这会变成我的第5部短篇集。至于什么时候出版,取决于我什么时候把它全部(在刊物)发表完。已经签了合同,还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暂定名《水晶灯下》。题材都差不多,我也说不出来什么风格,都集中在今年上半年发,还有两篇我想等到下半年再发,不想全部一下子都没有了,我会有点慌。另外还写了一个中篇,还没有定给哪家。我不太想全部发完,因为长篇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写好。
我的创作状态一直还可以,一年到头每天就是坐在那儿不停地写。其实很无聊的,我确实是一个非常无聊的人。我一向比较认真,年情况尤其特殊,起码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几乎都是天不亮就开始干活了,天天如此。虽然每天写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工作量还是蛮大的、蛮辛苦的。我感觉自己像个用功读书的大学生一样。我习惯了,过年我也无所谓放不放假,过去因为有老人,可能真会歇个一两天,但是现在我基本上应该说不会休息的,可能会少干点活、少干点时间,但是我心里觉得没有必要歇。写作也不能说不苦,但是我就习惯这个事情。
疫情对作家的写作状态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说更好,大家可以少搞点活动。世界是有改变,但是我想对作家来讲没什么改变。至于有什么思考?没有。我这人 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怎么思考,因为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像我们这样的作家,写了这么多年,知道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其实已经是微乎其微了,你对这个社会也没什么影响。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那也就是处理好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社会对于我来说,只要不打仗,我觉得也就这么回事,都能忍。年龄大了对吧?除了打仗,其他我觉得都能忍。
我跟女儿楼上楼下住着,现在也做外公了,每天可以玩一会。过去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有了第三代,有时候会感觉在家里面变得德高望重了,家里面也营造了这么一个环境:老爷子在写东西,不要打搅他。小孩子看时间差不多了会问,姥爷能陪我玩了吗?我觉得也挺好,蛮有意思的。
/
葛亮
“回不了南京,甚想念”
葛亮是南京人,现在香港工作生活。因为疫情关系,往年回故乡过年的他,今年准备在香港“就地过年”。他说,疫情改变了生活方式、教学模式,但对写作来说影响不大。
——
往年我是要回家乡的,今年回不去了。两地还没有通关,从香港回内地,需要两地分别隔离。这样的状态估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上次返乡,还是去年初回来参加省政协会议。疫情之下,将近一年没有回南京了,很想念。
过年怎么过?因为有“限聚令”,在这里也不可能出去吃年饭,晚上餐厅都是关门的。香港目前的疫情还是挺严峻的。其实经过了去年一年,对于这种常态化的社交,包括这种热闹,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期许。香港有一个短暂的春节假,安静地在家里休整几天,也蛮好的。
年我也没有特别地“宅”,进行了一项非遗研究,完成了两本学术著作,写完了一本关于匠人的新小说《瓦猫》,预计节后就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外也在写一部计划中的长篇,“中国三部曲”的第三部,一部关于岭南文化百年历史的作品。《朱雀》是献给我的家城南京,《北鸢》书写了我的家族,而我迄今在岭南地区也生活多年,此次将视野投注这方水土。希望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文化气息上,三个不同的空间之间有所呼应。这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规划,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应该会完成。所以过年对我来说,主要是在家看书、写作。
去年香港疫情比较严重,对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挺大的,不过现在大学已经进入一个趋于常态的工作模式了,老师们已经返校。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格局,首先我的工作模式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本来我们在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视和学生互动的,现在变成“双轨制”以后,大量依托于网络教学。另外,观念也要跟上。我在新书里面就有写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个老教授,他当时没有办法去面对网络教学,他就拿了一个皮诺曹的公仔放在面前去扮演他的学生。以往要开研讨会,肯定要飞到当地去,现在也是在网上交流,你已经感受不到这种空间的存在和区隔了。另外,你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状态,会去健身,生活会比以往更加自律。而且你会有这样一种意识,以前你作为个体是融入环境的,但其实我们和环境之间也需要相互地支持。
最近在看《伦敦六百年》,挺有感触的。它有点类似于纪录片的写法,让日常跟历史之间产生一种关联,中间有一些小说化的场景,包括剧院文化的兴起,甚至涉及伦敦所经历的疫情、大火之类,以往看这种书,恐怕就不会有如此现实的一种联想。疫情之下,我们已经被动地互联网化了,所以你看这些在地场景会有可触可碰的质感。
/
曹寇
“在村子里,找沟沟汊汊钓鱼”
曹寇,南京人,小说家。在长江边长大的他,热爱写小说,也热爱钓鱼钓虾。
——
我在南京长大,长江边的八卦洲,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以前过年的时候,因为单身,会和朋友们出去玩玩,呆在家里过年真的没意思。有一年,我和几个诗人到皖南几个小城市走了一遭,找当地的朋友,没有朋友就几个人自己玩。我喜欢“蹿”的感觉。
成家了,有了孩子,当然不便抛妻别子自己出去快活。加上疫情,今年肯定只能呆在南京过年了。去年就是在八卦洲的村子里过年的,记得当时好像疫情比今年紧张。今年还是在村里过年。村子原来有老宅子,前两年我自己又在宅基地盖了房子,然后就一家老小都从市区搬回来住了。如果有推脱不掉的事,市区也去,两边住吧。
今年看情况也不方便走亲访友,也不能去别的地方,钓鱼是打发时间 的方式。我现在主要就是找一些没人承包的沟沟汊汊之类的去钓一钓,能钓着就钓着,钓不着也无所谓。因为孩子太小,现在主要在家带孩子,估计春节期间也未必有那个紧凑的时间去写东西。我现在手上有一个长篇,还有一个中篇,都在写着,也就是都在拖着。另外,主要就是应付一家杂志稿约。我在这家杂志开设了一个小说专栏,每个月必须得交付一个短篇故事。这个专栏是我的工作,也是生活来源。必须得及时完成。
阅读基本上没有预设,从来没有逼着自己去看某某书的习惯。很随性。正好某本书在手边,且看下去了,那就是它了。关于阅读,还需要补充的是,今人的书,除了朋友的,其他我基本不读。你问我读不读育儿书,肯定不读。首先,我的父母没有读过育儿图书也把我养大了,其次,人各有异,育儿无需遵循别人的成例。另外就是,我根本不信任任何“育儿经”。手上正在读的一本是日本作家浅田次郎《壬生义士传》,讲的是幕府晚期新选组的武士的故事。另外,刚读完一本,是温功义《明代的宦官和宫廷》。这本书介绍明朝宦官的奇闻异事及其对宫廷政治的影响,把从洪武帝到崇祯帝,整个明朝的全过程,也整个介绍出来了。
/
黄梵
“儿子鼓励我把诗写下去”
黄梵,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进行创意写作的社会启蒙工作,并于年完成《新诗写作课》一书,预计今年出版。
——
今年春节,我们本来想一家人去海南过春节,本来已经准备订机票了,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只好终止这个计划。我一般春节期间会拿出一个星期时间陪陪家里的两位老人。平时教学、写作事情多,就只是照顾他们的生活,交流方面就比较忽略。
关于写作,去年,我一直在写《新诗写作课》,已经写完交给出版社了。接下来写的《小说写作课》,因为前段时间教学非常忙,所以就暂时停下来了,一二月份,包括春节期间,我要利用空余时间赶快接着往下写。我现在比较急于赶快进入小说和诗歌的创作,创作一些相对分量重一点、篇幅长一点的作品。
也会继续写一些短诗,写所谓的新咏物诗。我前段时间写了《灯》,疫情期间写了《白口罩》《三文鱼》,《三文鱼》发表以后,美国汉学家也在翻译。儿子前段时间回来,看了我从疫情以来写的一些咏物诗,很喜欢。比如,我书房里有一张我姑姑演汉剧青衣的照片,我写了这张照片,本来以为过去年代的这种事,年轻人不会有兴趣,但他对写这张照片的诗特别有感觉。让我觉得好像我们这些六零后跟九零后,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代沟。他当时的一番话,对我是很大的鼓舞,我好像有了新的动力,可以继续写下去,争取到明年结成一本集子。
谈到读书,我最近在重读一些经典,比如康拉德《黑暗的心》《在西方的注视下》,一直在反复读。另外,《金蔷薇》我前段时间读了两遍。最近还在看圣埃克苏佩里的《夜航》。当然也看新的书,像以色列的凯雷特的《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
吴晓平
“越寂寞,越想营造不寂寞的年味”
吴晓平, 节目主持人、作家。疫情阻隔了老吴与远在新加坡的女儿的春节团聚,老吴说,这是他们老两口的一个“空巢年”。尽管有颇多无奈,必须要面对寂寞,但是他们家的年味并没有因此减少,因为年味是靠自己用心营造的。
——
前两天做节目的时候,搭档施岚还臭我说:往年这时候,你早已经心花怒放地飞往新加坡和女儿团聚,或者女儿从新加坡飞回南京过年了。是的,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团圆过年的。可自从去年因为疫情,我和老妻在新加坡过完年后仓皇回到南京,已经一年没和女儿见面了。原以为一年时间疫情可以控制住,今年春节可以见到女儿、女婿、可爱的小外孙女,但是现在肯定是不能实现了。我们两个“空巢”老人怎么过年呢?我们想方设法把家里面尽量营造出过年的气氛。
从上周开始,我们就去买了各种各样的花,还特意到浦口买了蝴蝶兰。洛阳朋友又寄来了牡丹。我家老妻特别喜欢花。现在家里从客厅到阳台全是花,已经很有过年的气氛了。另外呢,我们的年货从前段时间就开始准备了。香肠、咸肉、咸鸡、咸板鸭……早就挂在阳台上,冰箱里面也是满满的。亲家也寄了年货来,女儿也给我们寄来小零食。
大年三十我这么打算:上午去看望我95岁的老父亲,我们弟兄姊妹四个,各家都会做菜带去。因为疫情,我们的儿女们大部分都不能在身边。所以,这算我们这帮老人的一个小团聚,到更老的老人家去拜年。大年三十晚上,我和老妻还是会早早把年夜饭吃好,等着看春晚。桌上肯定摆着琳琅满目的花生米、交切片、水果。往年有孩子在身边,那吃得是热闹,小孩子一会儿抓一把糖,今年就我们老两口,能吃两颗糖就不错了。但是,我们还是会把吃的都摆上。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的小辈会向我们视频拜年。我们把压岁钱准备好,云发红包。等他们拜完年,我肯定会和老妻去外面走走。我们会开车去浦口,那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到老山边上转转,去乡间走走,看看农村的过年风俗。至于往年那些朋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全部取消了。
尽管现在过年,与早年相比少了一个自己“忙年”的过程,但是形式上一点不少。越寂寞,越想营造不寂寞的年味。哪怕没有年味,自己也要想办法出去闻闻年味。就像我们每年必去夫子庙,就是去闻年味。年味在哪里?就在糖葫芦、油炸梅花糕的味道里,就在来来往往的行人红扑扑的笑脸里。年味里还有回忆,我们在贡院街上走一圈,在文德桥上走一走,一边走一边就会回忆,当年我们的厂曾在这里,当年我们哪个同学住在这里。今年我还会去看看改造后的小西湖,那是我爱人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找寻的年味。我们怀旧,怀念旧街道、旧味道、旧人、旧事……也正是因为今天的日子越过越好,才会去回味当年是怎样走过来的。
过年,我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看书,我特别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最近我正在看《 》的电视剧,同时我也找了很多本与 有关的书来看,包括人物传记,对照着看,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触摸感。在写作方面,计划在牛年能新出一本散文集。
牛年要来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扭转乾坤。这一辈子我跟牛打交道很多,我从小在奶牛厂长大,有牛的情结。我们这辈子也真跟牛一样永远在付出。虽然我这个年纪,不应该讲这么要强的话了,但我真心祝福年,疫情消退,大家发扬“牛”劲,整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都“牛”转乾坤。
/
李晓愚
“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年味”
李晓愚,青年学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对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李晓愚来说,除了早年出国留学的日子,每年春节她都与家人在南京就地过年。团聚、阅读、写作是她气定神闲的日常,也是她的年味。
——
就地过年,对我来讲其实是一个常态。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的父母、亲戚全都在南京,后来成家之后,我也把我的公婆接到了南京。我想了一下,40多年的人生当中,除了在国外留学时没有能够回来过年,基本上我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南京过的。对我来讲,最古老最传统最朴素的方式就很好。今年也是一样,就地过年。
不过,我还是能体会到那些不能够回到家乡,不能够和家人团聚的朋友今年春节可能的失落感。尤其是我们南大的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中风险地区的,也有一些低风险地区的,他们都选择了留在学校过春节。
在我看来,年味其实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团聚,二是传统。就团聚而言,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和家人亲友团聚,当然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但是亲情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包围着你,不管是选择网上的视频工具,还是等疫情结束之后再相聚。亲情是恒久绵长的,虽然有遗憾,但这个遗憾是可以去弥补的。
年味的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传统,就是春节相关的习俗。尽管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有种种限制,但其实大家还是在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过年的氛围。比如说南大,我们就为这些留校过年的孩子专门定制了年夜饭,大年初一早上也有特殊的新年早餐,这些都是免费的。所以我在想,固然过去我们讲要体验感受年味,但其实年味我们也可以去创造。在疫情这种新的挑战下,可能更需要我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年味。
春节期间,阅读自然也会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在高校当老师、做研究,阅读早已跟我的生命融为一体,我其实到哪里身边都会带着一本书,这是我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我好像没有一个特殊的阅读计划,随手拿一本都可以阅读。
年我会有新的写作计划,这和我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的课题有关。我现在有个外号,同事们都管我叫“李冷绝”。这个研究专注于在海外收藏的中国古代带有插图的古籍,我想通过我的研究去唤醒这些沉睡已久的非常精美的古籍中的图像。我暂时想到一个标题,或者说是标题的一部分,我会管它叫作“唤醒睡美人”。我把这些艺术品看作睡美人,她们仅仅保存在博物馆里是不够的,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让今天的大众和学界更多的去认识、欣赏、理解她们,这其实和我前面写《中华文化故事》主体的思路一样,只不过那是普及型的大众读物,“唤醒睡美人”是一个专业性相对强的学术著作。
总体来说,疫情给我们整个的生活带来了一个非常全新的挑战。我们能做的不外乎就是做好我们手中的事儿,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其实就是 的一种“抗疫”。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这样的话,即便光阴嗖嗖似箭,你也可以气定神闲。
/
汪雨萌
“过年的福菜轮到我做了”
汪雨萌,青年评论家,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中心。在汪雨萌看来,“就地过年”,也许一些年俗与观念在改变,不变的是春节与“家”之间的紧密连接。
——
虽然在上海生活已经十多年了,但我每年都是在南京过年的,今年也不例外,我和先生早就准备了很多年货,给单位和女儿学校报备好,就等学校放假,火速回南京。返乡政策出来后,很多人都选择就地过年,但上海和南京之间还比较通畅,加上父母公婆也比较想念孙女,因此我们还是决定回南京过年,1月22日,满载着年货,我们一家三口自驾回家了。
今年的过年活动自然较往年简单许多,不能回老家,也要少走亲戚,但还是有些“保留项目”,给这个略显冷清的年增加一点仪式感,比如写春联、做肉圆、灌香肠、做看灯鱼等等,平时虽然这些都能吃,但过年的时候总要把家里弄得烟火缭绕,食材都满满地堆在屋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年味儿”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炒福菜”。这是我南通老家的传统年俗,和南京的“十样菜”有点像,但十样菜平时也可吃到,福菜却只有过年时才会做,而且必须是腊月廿八,荠菜、金针、大蒜叶、水芹、百叶、胡萝卜、水笋、豆芽、咸菜、木耳炒在一起,都是口味重的蔬菜,吃起来有一种奇异的香气,很上头。福菜一般由家里的媳妇或者女儿来炒,我没结婚前都是我母亲每年准备福菜,现在轮到我了,也许以后我女儿长大了,结婚了,还能继续炒,也算是一种传承,中国的节日大体是“吃”的节日,不一定非要山珍海味,但是吃的仪式感总是很足,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网络化的时代,吃的仪式有时会变得简略和同质化,但像福菜这样在小地方仍然传承的年俗,其实也很感人,不该被忘记的。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我的上半年都是在给学生上网课和陪女儿读网课中度过的,在直播授课时,我常常有点惶恐,因为不能看到学生表情和肢体的反馈,我反而比面授时备课更加仔细和严谨了。不能出门,不能游玩,我反而能在家里对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观察和反思,也通过抖音、B站等媒介,了解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生活景观,我也为此写过一篇小文,最近也读了一些如《理解媒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些和媒介、日常生活文化有关的书籍。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今年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可能会给很多传统的年俗和观念都带来改变,不论就地还是返乡,我想大家的心都与家人在一起,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安康。
/
潘知常
“和邻居共读《红楼梦》”
潘知常,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一位广受大众喜爱的红学家,在喜马拉雅讲授《红楼梦》,拥有粉丝万。
——
按照往年的情况,我和家人会选择去国外。因为我要求自己多学习,一年自费出国至少两次。今年情况特殊,就只有一种选择,在家过年。在这之前,我已经闭门读了四个月的书,春节期间就要动动了。这几天就在和我太太商量,过年起码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在南京看看演出或者艺术展;第二个,我们商量,在车程范围内,开车出去走走。
另外,春节期间,还要跟我所在的卧龙湖小镇的朋友们一起来聊聊《红楼梦》。我们小区的朋友来找我,说他们统计了一下,春节在这里就地过年的人有两三千人,我们这个地方,文化人和退休干部多,白领多,他们和我商量做个读书活动。我说干脆就春节期间,全小镇的人共读《红楼梦》。
春节期间的另一个计划,就是要修订完善我今年准备出版的两本书。其一,是《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红》,这是我之前出版的一本普及《红楼梦》的书,现在被收入《新时期红学大系丛书》,这套书共三十本,包括周汝昌、冯其庸两位先生的书,都在里面,我的也是其中一本。春节中,我要把这书修订一下,交给出版社。其二,我的一本导读我的生命美学的小册子,十万字,也计划今年出版。这是根据我过去做的学术报告整理的,进行修订完善,正月十五之前能做好。
编辑:张垚仟
?copyright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吕德安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田晓菲
赵本夫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路内
赵敦华
杨雨
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蒋广学
于坚
徐风
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贾樟柯
黄荭
范金民
臧棣
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西蒙·范·布伊
多米尼克·西戈
严歌苓
格非
许子东
鲁敏
马原
叶舟
葛剑雄
韩青辰
张纪中
叶兆言
闻人悦阅
刘震云
白先勇
阎连科
池莉
张怡微
朱德庸
韩松
马伯庸
笛安
李洱
梁晓声
王大进
孙甘露
包慧怡
郭爽
刘晓蕾
孙频
孙惠芬
祝勇
班宇
毛尖
吴俊
陈楸帆
蔡骏
叶弥
黄菡
刘亮程
迟子建
徐则臣
顾彬
刘东
理想国
何同彬X张定浩:我们该以何种方式与传统对话l读家对谈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l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
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视频4·23 玄武湖读不一样的 四月天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三城记:文学让城市更美好
创意写作:文学祛魅之后创作何为?
秦淮河边那些事,“水太凉”只是故事的开头
文学苏军:青年作家和他们的新写作
庞余亮x汪政:从“背影”到半个父亲在疼
对谈视频
徐静蕾家族百年传奇
徐父潜心十年著《父亲的军装》
苏轼x李清照x赵允芳的非虚构
年前,他们也曾是流量小生和小花
苏童x阿来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