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代茶文化就在

京东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13282.html

“宋朝盱眙那些事”之二

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代茶文化就在这些吟咏盱眙的诗词中

盱眙是个神秘的地方,以至于许多外地人都不知“盱眙”两字的读音,呼作“于台”,有“南不识盩厔,北不识盱眙”之说。直到盱眙以美味的小龙虾闻名遐迩,成为饕餮食客的乐园后,大家才逐渐了解这个有滋有味的山城。

盱眙又是个美丽的地方,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这个“好去处”:山顶上有楼观峥嵘,山凹里有涧泉浩涌。嵯峨怪石,槃秀乔松。百般果品应时新,千样花枝迎日放。人如蚁阵往来多,船似雁行归去广。上边有瑞岩观、东岳宫、五显祠、龟山寺,钟韵香烟冲碧汉;又有玻璃泉、五塔峪、八仙台、杏花园,山光树色映蠙城。白云横不度,幽鸟倦还鸣。说甚泰嵩衡华秀,此间仙景若蓬瀛。

盱眙还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从秦代置县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隋代修建大运河后,这里成为漕运枢纽,水陆要冲。许多文人骚客经过此地,留下大量优美的诗词,也记录下许多不为人所知的风情民俗,成为后人研究古代盱眙历史的珍贵资料,如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杨万里、林逋等人笔下就对当时流行的茶道进行了细致描绘,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寺院里盛行饮茶风盱眙山寺林逋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释意]到了盱眙县,看见山崖间露出的寺门。从寺院里传来稀疏的钟声飘过了淮河渡口,一条山路一直通到云间。茂盛的竹林吹来清风,透过清澈的池水看见古老的泉源。精通佛理的高僧手拿经书,和我边品茶边聊天直到黄昏。《盱眙山寺》作者是北宋诗人林逋(一年),字君复,浙江杭州钱塘人。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性情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荣利。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40岁后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香茗是他梅、鹤之后的又一心爱之物。据史料记载,林逋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其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方得余首传世。由此看来,《盱眙山寺》这首诗能被保留并流传下来,盱眙山寺的僧人功不可没。据《一统志》记载,“盱眙山寺”在盱眙县东盱眙山。此寺位于盱眙慈氏山腰,在古县署之上。林逋在诗中叙述自己在盱眙山寺与高僧品茗聊天,度过了一段怡然快乐的时光,与唐代李涉名句“偶经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通常坐禅长达数日,要求“不动不摇,不逶不倚”,久坐难免困乏,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缓解疲劳的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许多饮茶大师出自寺院里,唐代茶圣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其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五百罗汉图》之吃茶图

《五百罗汉图》是由南宋佛像画师周季常、林庭珪花费10年时间绘成,共计幅,其中有不少幅反映了当时的茶俗。

宋代丛林生活已经完全与饮茶融为一体,僧人诵经、坐禅、饭店、纳凉、休息、吟诗、下棋等都离不开茶。北宋宗赜法师于崇宁二年(年)编修的《禅苑清规》共10卷77节,内容丰富,涉及的寺院制度十分广泛,茶礼是其中之一。全书10卷77节,有57节与茶礼相关。其中,直接谈茶会或茶礼的有4卷13节,部分内容涉及茶会与茶礼的有9卷40节,文中虽没有出现“茶”字,但与茶会与茶礼相关的有4卷4节。全书6万5千余字,“茶”字出现次,是所有生活物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可以说,《禅苑清规》就是一部“茶规”。当时寺院周围大多种植茶树,僧人自采自制茶叶,称作“寺院茶”,如著名的碧螺春茶便是僧人所焙制。寺院里有负责煮茶献茶的“茶头”;施惠茶水的“施茶僧”。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等等。按照佛教规制,每日在佛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茶佛文化融为一体,所以有“茶禅一体、茶佛一味”之说。佛教徒还有专门品茶的社团“千人社”。比较大的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及品茶之处,僧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讨论佛经,切磋禅道。寺院内演说佛法的场所称“法堂”。法堂设有两鼓,位于东北角的称“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也称左钟右鼓。茶鼓专门用于召集僧众饮茶所用,可见当时寺院饮茶风气之盛。林逋经常乘小船游历西湖周边的寺庙,与高僧诗友互相唱和往来,在诗歌中多有提及僧人饮茶的情况。他曾在《西湖春日》一诗中描述当时寺院设有茶鼓的情况,“争得才如杖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浓吐杂芳熏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南宋开庆元年(年),日本崇福寺的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浙江杭州径山寺,拜虚堂和尚为师学习寺院的茶宴仪式,带回日本广为推广,开创了日本的茶道。苏轼在南山“斗茶”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释意]清晨风斜雨细,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加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作者苏轼(—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一生嗜茶,虽仕途不顺,屡屡受挫,但无论生活如何清苦,总是以饮茶为乐。元丰二年(年),他因“乌台诗案”入狱,被关多天才被释放,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元丰七年六月,他从黄州调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年底到达泗州,途中举家重病、幼子去世。因淮水结冰,他在泗州滞留多日,与朋友刘倩叔游历盱眙南山,即第一山。经历了仕途波折,看惯了人情冷暖后,苏轼的心境与刚入世时大不相同,放下了许多,也看淡了许多。他非常羡慕山里人家平静安宁、无争无扰的田园生活。在南山上亲尝时令野菜,与朋友品茗斗茶,他由衷地感叹:“清淡的欢愉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啊!”其中“雪沫乳花浮午盏”是对宋代茶道的形象描绘。宋代文人盛行“斗茶”,即人们聚在一起品评茶叶质量和比试茶艺高低,是士大夫阶层中一种比较文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重文轻武,造就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但也因此掀起党派之争,政治斗争频繁。一些品行正直的文人,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得寄情于田园山水,到远离纷争的自然环境中净化心灵,放松身心。他们以茶为伴,在品茶或赏玩茶艺中求得内心的愉悦,达到心灵的平衡。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当时斗茶和茶宴盛行,文人官吏中还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汤社”,并将以茶入诗看作高雅之事。诗人间雅集常以茶为题彼此唱和,歌妓歌以侑茶,怡情悦性、抒怀寄兴。南宋偏安江南,茶诗茶词中多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茶诗茶词具有社交、娱乐、抒情的功能,成为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丰富了宋代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斗茶与品香、插花、挂画并称为“四大雅事”。南宋《张约斋赏心乐事》列举了一年四季中最适宜做的赏心乐事,其中三月季春最赏心之事,是“经寮斗新茶”;十一月仲冬最赏心之事,是“绘幅楼削雪煎茶”。苏东坡也曾经写文章论述人生之十六件乐事,其中“晨兴半炷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两件事与茶有关,他知茶理,懂茶功,爱看高手点茶,也常与朋友煎茶饮茶,可谓宋代第一茶人。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斗茶”的要点在于“点茶”,先把成团的茶叶细细磨碎后,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点好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苏轼词中的“雪沫乳花”形容的就是这种泡沫,用“雪”与“乳”来形容,表明茶汤越白茶品越好,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如果汤色青白、灰白、黄白,甚至泛红,就说明是茶叶采制烘焙时火候没有掌握好,或者冲泡时技术不佳。另外还要看茶汤的汤花,汤花要匀细,必须久聚不散,紧咬盏沿,没有水痕,叫做“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就算输了。斗茶的参与者一般为两人,计算胜负的术语叫做“水”,如果评说两种茶叶的好坏,就要讲“相差几水”。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苏东坡在盱眙南山与朋友以斗茶为乐,享受片刻愉悦的心情。刘松年《撵茶图》此画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画中左前方一仆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右侧三人在交流书艺,并静候茶汤奉上,是宋代饮茶的真实写照。宋代皇室的参与将茶道艺术推向了巅峰。宋太祖赵匡胤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当时宫廷用茶已有等级之分,茶仪也成为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甚至还赐茶给外国使节。宋徽宗赵佶经常在宫中召集群臣斗茶,他在《大观茶论》里,把点茶注水的程序分为七次,即“七汤”,每一道汤的水量、力度和点注的位置都有所不同,对茶的“发立”起沫都有影响,最后达到的状态是“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宋代还有一种从“茶百戏”发展而来,非常酷炫的“分茶”。分茶难度很高,要能很好的掌握茶叶的细碎程度、水的滚烫程度以及冲茶敲茶的手速,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有点像现代咖啡馆玩的花式咖啡:利用咖啡与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颜色,调配出有趣的图案。分茶大约形成于北宋初年,当时有一位福全和尚最擅长此道。他可以同时在四碗茶上做文章。每碗茶汤表面都打出一句诗,连在一起竟是一首四言绝句,手法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乡间流行喝“擂茶”盱眙旅舍路德章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释意]道路旁有茅草屋两三家,乡民见有客人来了,赶紧捧出芝麻擂茶来招待。渐渐接近中原,人们的语音越来越令人感到亲切好听,想不到淮水竟成了边界。作者路德章,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年)前后在世。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盱眙农村待客的风俗,以及诗人听到接近中原的语音时对失地的怀念。诗中说南宋时盱眙乡间百姓非常好客,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而且流行喝擂茶。宋代文人喜欢“斗茶”,将品茶与“琴棋书画诗歌”并列为雅事,平民百姓也爱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一样,生活中一日都不可缺少。宋人李觏《盱江记》中载:“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吴自牧《梦梁录》中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王安石云:“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人接待宾客必用茶和汤,在《南窗纪谈》与《萍州可谈》中都有记录:“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即客人来了要用茶招待,为其接风洗尘。离开时要送上饮料,以免路上口渴;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直到现在,婚礼中仍然有给双方父母敬茶的习俗。宋代士大夫阶层开始崇尚品尝茶叶的原味,可民间依旧盛行喝擂茶。北宋耐得翁《都城记胜·茶坊》记载:“冬天兼卖擂茶”,吴自牧《梦梁录·茶肆》一书也记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擂茶”一词最早也是在宋代的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如今盱眙已经看不到擂茶的踪影,但生活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一带的客家人依然有饮擂茶的习惯,而且是客家人一种重要的待客礼仪,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说法。每当有客人来或在喜庆的日子里,都要擂一钵香浓的擂茶敬给客人和长辈。据考证擂茶起源于中原,盛于江淮及长江下游地区,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草药擂烂制成“药饮”冲服。江淮地区特别是盱眙一带可供采用的草药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中也说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可见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出现的。《本草经集注》谓茶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乡民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擂茶,甘醇清香,既充饥又解渴。作者在学习制作客家擂茶(何德瑜摄)客家擂茶的做法是把绿茶、芝麻等配料放入陶制擂钵中,手握擂棍沿着钵内壁顺沟纹走向,开始有规律地旋磨,其间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最终将茶叶和配料研碎,再加入花生、枸杞、炒米、食盐等,冲入开水即成。擂茶将茶叶磨细再加水混合的过程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很相似,保留了唐宋时期中原饮茶的特征,也是西晋以前吃茶方式的真实写照和活化石。历史上,我国的饮茶方式从吃茶、喝茶到品茶、艺茶。而客家擂茶是吃茶、喝茶的各个历史阶段用茶形式的融和,是茶文化历史痕迹的反映。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茶的制作方法和饮用方式也随之不断改进和完善,但茶的用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擂茶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根。结合宋代部分客家先民从江淮流域迁入南方的历史,很有可能将盱眙一带流行的擂茶带进了赣南、闽西、粤东北等南方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地理环境较封闭,使擂茶得到很好的保留。玻璃泉水煮茶最好题盱眙军玻璃泉杨万里清如淮水未为佳,泉迸淮山好煮茶。熔出玻璃开海眼,更和月露瀹春芽。仰看绝壁一千丈,削下青琼无点瑕。从事不浇愁肺渴,临泓带雪吸冰花。[释意]清清的淮河水未必好,淮河岸边山上涌出的玻璃泉水最适合烹煮好茶。从泉眼里流出的水如水晶一般,月光下看着茶盏里被浸润的春茶感到心旷神怡。仰望高处绝壁一泻千里的泉源,隐约带着月光下山壁的青影,完美无瑕。平日生活中极少有如此闲暇的生活,现在临近泉边,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一丝冰雪的清凉和如花带雪般的美景。作者杨万里(~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生于南宋建炎元年(年),绍兴二十四年(年)进士,他学问出众,文采斐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曾经担任过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职务,具体负责广东茶盐事务。其性嗜茶,精品茗,赋有多首咏茶诗。玻璃泉(李善龙摄)据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秀岩”条载:“下有玻璃泉”,文曰:“玻璃泉在第一山下,有石龙虎口喷水,注石池中。宋崇宁中,刘晦叔名之曰玻璃泉。”宋代米芾“都梁十咏”中有一首为《玻璃泉映月》:“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杨万里诗中称赞盱眙第一山上玻璃泉泉水甘冽,最适宜煮茶。在第一山秀岩偏北部,有一行题刻,内容为“庐陵杨万里、建宁黄夷行、京口霍篪,淳熙乙酉年二月初二偕来。”记录了淳熙十六年(年)杨万里与朋友来此的情况,此诗亦可能为当时所作。杨万里等人登临第一山的题刻(李善龙摄)秀岩石刻中还有天润等人与判官赵某某共登第一山,汲泉煮茗的内容。南宋文人赵公豫也有《玻璃泉》诗赞云:“都梁环绕尽高山,山下幽泉沁齿甘。入境顿忘人事扰,临流能润舌喉干。孤亭掩映风云幻,曲槛迷离烟雨寒。泗地年来成泽国,奠安常作救时看。”玻璃泉附近还有一处瑞岩泉,泉水甘甜,终年不溢。北宋时郡守鲍氏令人剪削榛莽,得新泉,“润及草木诚嘉瑞也”,于是“泉因瑞名,岩因泉名”。明代盱眙籍文臣陈道《瑞岩庵清晓》诗云:“熹微树色隐岩花,道侣分泉自点茶。戎鼓不鸣风浪急,两淮残月万人家。”可见一直以来第一山上的甘泉都被视为好茶的绝佳搭配。宋朝人斗茶所使用的茶叶都是各自挑选的优质品种,要清明节前后的嫩茶,所选用的水同样也很有讲究。杨万里深谙茶道,他对于烹茶用水有独到的见解,每到一地都要留心考察水质,判断其是否适合瀹茶。当时有人喜欢用清清的河水煮茶,他却喜欢山间迸出的泉源活水。这与茶圣陆羽的观点相同,陆羽在《茶经》就有关于水的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煮茶以山水为最好,山水即泉水,因为泉水流动具有活性最宜于煮茶。陆羽曾品封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二泉”,故此泉亦称“陆子泉”。杨万里在知常州时,慕名前往品鉴,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欣然作《题陆子泉上祠堂》一诗:“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辨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表达对惠泉的真诚赞美,以及对慧眼识泉的茶圣陆羽的钦佩。杨万里为人正直,刚直不阿,故仕途坎坷,官运偃骞。他不仅喜爱寻访名泉,更愿意流连山间,闲坐瀹茶,这样既可以品尝活水烹茶的清香,又能欣赏到山涧泉边的自然美景,别有一番情趣。而在山中汲泉品茗,可以享山水之趣,林泉之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为功名所累的心灵能得到片刻的安慰。在他的心目中,清泉和新茶不只是可以消渴静心,还是心灵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茶具优劣非常重要周介然所惠石铫取水瀹茶吴则礼吾人老怀丘壑情,洗君石铫盱眙城。要煎淮水作蟹眼,饭饱睡魔聊一醒。僧伽孤塔何亭亭,试唤僧伽真肯应。拟向山阳买白菜,团炉烂煮北湖羹。[释意]我这把年纪心中仍然寄情美丽的山水,在盱眙城里洗干净周介然赠送的石铫。取淮河里的水煮茶,直到茶水中冒出蟹眼一样的水泡,吃饱喝足后美美地睡上一觉。僧伽孤塔高高矗立,试着呼唤僧伽,不知我的愿望是否真能应验。打算去山阳买白菜,在炉上煮成烂熟美味的羹汤。吴则礼,字子副。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年)。政和年间(~年)他流寓盱眙,安于贫困,以饱食短蔬为足。常在盱眙北湖垂钓自娱,自号“北湖居士”,著有《北湖居士集》。其以父荫入仕。曾官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石铫即是石制的茶铫,是指一种有柄有流的烹茶器。宋代许多文人喜欢用石铫煎茶,如苏轼就对石铫青睐有加。有一次,他收到好友周穜送的茶铫,非常高兴,特地写了一首《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写道:“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苏轼和吴则礼一样非常喜爱石铫,他还对茶铫的优劣作了评价,认为铜铫煮茶带有腥味,而铁铫又有涩味,都不宜煎水,而石铫煮水最宜泉水的秉性。后来在元佑党争中苏轼被贬,在流徙途中他也舍不得将周穜赠送的石铫丢弃,一直带在身边使用。北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素面带流圜底石铫,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扳手和一支粗短的流。吴则礼在诗中还说到了煮水的原则:即水面呈现蟹眼大小的沸泡,达到二沸水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了。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许次纾《茶疏》有云:“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宋代使用的茶具很多,有适合在野外煎茶的茶铛,底部通常带三足,并且有一横柄,是风炉和茶鳆的结合体。吴则礼在《不奈》一诗中也有提及:“不奈淮南热,遥知秋可怜。乌皮垂老事,白发半生禅。井水从儿汲,茶铛姑自煎。何时决明好,堂下晚鲜鲜。”还有茶磨,也叫茶硙,通常为石质。用茶磨磨茶,磨下来的茶粉均匀细腻,如雪片一般;用来煎茶的茶铛;筛茶粉末的茶罗,可以把碾磨好的茶粉筛选更匀更细;还有茶匙,又称茶匕,以金、银或铁制成,是一种量取茶末兼击打汤花的器物;储藏茶叶的茶奁和茶箧等等。茶盏也是很重要的茶具。宋代喝茶的风气,是以茶水越白越清亮越好,因此宋朝喝茶的茶盏往往是黑色的,这样才能衬显出茶的洁白。其中最有名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大而深的器型便于搅拌茶汤,厚重的盏壁保温性极好,盏底有兔毫一般的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用它斗茶,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以便分出胜负,是宋代人斗茶的上选器具。南宋审安老人在咸淳五年(公元年)撰写了《茶具图赞》,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并对其质地、形制、作用等作了简述。其中称茶盏为“陶宝文”,并注明“去越,自厚,兔园上客”,“陶”表明系陶瓷做成,“宝文”之“文”通“纹”,表示器物有优美的花纹。“去越”意思是非“越窑”所产的青瓷,“自厚”指壁厚,加上“兔园上客”的号,无疑就是指建窑所产的“兔毫盏”。审安老人在书中赞道:“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足见其对兔毫盏的钟爱之情。宋代建窑兔毫盏宋代文人士大夫品茗,不仅对茶叶、水质和火候等有要求,甚至茶具的好坏都会影响到喝茶的心情。他们认为“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饮茶不但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艺术。茶具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实用品,更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这些茶具虽然形体上千变万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通过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质的肌理来表现对茶文化的烘托,是古人对茶文化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在器具上的体现。宋代茶业经济非常发达,茶叶消费量很大。盱眙地处汴河和淮河的交汇之处,是水路运输的交通要道,南方的茶叶向北方运输必然要经过这里。当时在汴河两岸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就是水磨林立,而水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将茶叶研成茶末,当时政府还设有管理水磨加工业的机构“水磨务”。宋代盱眙城区面积达三平方公里,人口逾万,可以想见肯定有许多喝茶之处。根据当时商业区分布的特点,以及现在发现的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器物,现在宣化街周围很可能是当时市井茶坊的集中区。这里宋代就是居民聚居区和官衙所在地,建于唐初的先福寺也在此处,附近还有龟山寺、五塔寺等寺庙,南宋修筑城墙后这里建有宣化门。建炎二年(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掘开黄河,黄水侵淮,造成淮河水路不畅,时有梗塞。一度岁币等货物运送大都要由陆路而来,必须经宣化街运往位于宝积山的岁币库,另外山下淮河边建有当时南宋最大的交易市场——榷场,大量货物也由此进入。大批挑夫和众多的独轮车,肩挑车载着货物,浩浩荡荡地进入盱眙城内,非常热闹壮观。从宣化街一直到东官路下山的东岳庙处长达两、三公里的石板路上,至今还留有深达三四公分的车辙。宣化街无疑是当时盱眙的交通要道,繁华所在。宣化街南侧的山坡上至今还留有许多宋代建窑茶盏的残件以及大量南宋铁钱。盱眙雷达山东坡发现的宋代建窑盏残件(周君牧供图)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宋代宣化街两旁商铺林立,其中有不少茶坊,宋代的茶馆里有精通烹茶技艺的“茶博士”,不仅提供茶水,还有说书的、卖唱的、表演杂技的,也有教人乐器和唱小曲的。平民百姓在这里喝茶休闲,来往脚夫客商在此歇脚聊天,府衙的官吏闲暇时也来品茗消遣。寺庙外的山坡上种满了茶树,僧人们在寺内饮茶论经。据记载,米芾、司马光等书法大家喜爱在东京城里的茶楼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也许米芾就是在盱眙的茶楼里留下了“第一山”的墨宝。盱眙的茶文化是如此丰富,今后我们看到外地的亲友,完全可以骄傲地邀请他们:“请来盱眙喝杯茶!”倪泳

作者简介:倪泳,年出生于江苏盱眙,现定居江苏南京。南京汽车经销商会副秘书长、现代快报资深记者,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史研究。

-THEEND-

推荐阅读

太美了!夜色盱眙,无与伦比。。。朱元璋“密葬”江苏盱眙二山老北头,那些温暖的记忆……问盱眙,跨越千年,扑朔迷离都梁宫投稿信箱:xyzxb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nr/12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