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不可盲目错诊了它 http://www.hldxc.com/bdfzd/bdfzd/m/2297.html告别年。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来说,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上半年生产链条骤停,实体店面销售瘫痪,诸多读书活动无法落地……所幸的是,下半年图书行业回暖,一向安静的图书销售甚至搭上了线上直播的快车,与外部互动更加紧密。读书需要安静,但是书的世界也需要一点喧响与热闹。年伊始。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联合书香江苏在线、凤凰读书会,邀请十位评论家、作家、学者、出版人,向读者推荐他们在年读过的一本好书。这份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书单,无意中也印证了年图书出版行业的走向——十本书当中有八本是下半年出版的。白雁/文
10位荐书人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丁帆何同彬李黎鲁敏潘向黎
王振羽谢有顺徐则臣张怡微张执浩
《阅读浪漫小说》[美]珍妮斯·A.拉德威著胡淑陈译
译林出版社
荐书人:丁帆
批评家、学者
我不想写成一个“历史上的人和事儿”,不想当这个世界浪漫主义沉沦时,《阅读浪漫小说》是令人沉思的译著。珍尼斯·A.拉威德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解读当今世界浪漫主义小说,可谓句句锥心。作者用社会心理学、统计学、阐释学等方法全方位揭示了浪漫小说从制度层面到接受美学层面的大众狂欢的消费现实。从而深入到文本的哲理层面展开了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深刻剖析:从“逃避和教化”来考察人们的阅读行为;从“父权制的承诺”来揭开浪漫小说调动女性幻想的隐秘;而“太过切近父权制”是导致浪漫小说失败的缘由。这些都归结于叙述话语的夸张,即女性身份意识形态所造成后果。论著充满了理性的批判思维的激情,虽然没有华丽浪漫语言的骄情,却又在统计表格中释放出了无与伦比的价值冲击力。阅读浪漫小说的缘由?浪漫小说中最重要的三大元素是什么?哪些绝不应该出现在浪漫小说中?一直到“角色刻画”和“浪漫小说的叙述逻辑”。作者用问卷回答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无解难题,尤其是回应了女性意识和女权问题中许多难题。关键就在于她是找到了论述的最佳切入点:浪漫主义小说对阅读者,尤其是女性的巨大影响,而对女性的影响,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有生》胡学文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荐书人:何同彬
批评家
胡学文的《有生》(《钟山》长篇小说年A卷,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版)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长篇小说,气象正大,深挚动人,具有长篇巨制独有的“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以及那种“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长篇胸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有生》以“祖奶”这样一个“接生婆”的形象,以及由她接引来到人间、性格命运各异的人物群像,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族小说的文体类型注入了郁郁苍苍的生命意识,既承接了古代先民敬天重德、仁慈博爱的生命哲学,又蕴涵着敬畏自然、珍视生命这样饱满而深沉的现代人文情怀。在《有生》中,胡学文再次深入他的故乡、他的“写作根据地”营盘镇(宋庄),那里是他的约克纳法塔法县、高密东北乡,他满怀对故土和乡民的爱,秉持着对乡土文化和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以民族寓言、生命史诗的宏阔格局和叙事“野心”,执着又艰难地为裂变迷失的乡土立根,为蝼蚁般的万众生民立命,为历尽劫波又繁衍不息的百年中国立心。《有生》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写作越来越罕见的宏大气魄,构筑出真正属于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魅力;面对长篇小说写作喧嚣、浮躁的当下,胡学文从莫言所谓的“长度、密度和难度”三个方面,顽强而成功地捍卫了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她们》
阎连科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荐书人:李黎
作家、出版人
《她们》是一本平凡又罕见的书,阎连科抛弃了著名作家的身份,恢复为一个出生在中原腹地大家庭、借助改革春风离开乡土的人,如今这个典型的中国人已经年迈,用一本书回顾起一生中关系密切的女性。从最初的相亲对象,到笔墨最多的母亲,然后到预示希望的孙女,这本《她们》在诸多自我剖析和记忆打捞中,变得诚恳、直接、果敢和及时。
作者借助通过三根筷子算命占卦的三婶之口说了一番话:女人是神,男人都是凡人。自开天辟地女人就是这世界的主人,是女人生了人,创造了繁华大世界。可男人们有力、有钱、有势后,开始统治世界,暴虐、敌视女人了。而那三根筷子,是女人(三婶)唯一可以和神联系的一方式。作者随后写到:“如此在几年前的又一个春夏交接时,我三婶彻底去往神的那边了,把她和神连通的机密也带走了。只把‘男人是万恶之源’这样一个决然、冷酷的重大疑问和结论,山脉一样突兀直立在了我面前,把我手里写作的笔,压碎得像一本书掉在了碎纸机里样。”
这番是作者对女性的基本态度,而三婶及其占卜技能的消失,更是一种象征: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社会学层面上的老年社会,却又在心理层面失去了所有老人。新世界的诱惑让无数人轻装上阵,而老人和女性在这个征途上似乎成了累赘。
《她们》一书会被看完,阎连科在书中呈现的两个问题会长久存在。一个是以每一个人为中心,由父母和兄弟姐妹为线索向更多的家族中人所投递出去的回忆、关心和寻找;第二个问题是,作为男性如何看待和理解生命中的女性,从亲人爱人,到乡人以及陌生人——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这个问题被普遍正视,它也就成为一门人生的必修课。
《怪诞故事集》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
李怡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荐书人:鲁敏
作家
推荐托卡尔丘克,不是因为她是诺奖得主,事实上我对大奖得主的阅读反而比较谨慎,有点类似逆反心理的那种回避之态,所以我读托卡尔丘克反而比较迟一些。但这样冷静的阅读是有效的、客观的,足以让我自信地向你推荐此书。
托卡尔丘克的几个重要写作特色,在这本集子里皆有体现:一是她的心理学素养,固然文学书写中永远离不开心理学的某些杂糅与发挥,但她的这个杂糅,更加的化于无形,更为曲折、多义。《旅客》《罐头》皆属此列。其中我尤其喜欢《接缝》,在描写亲人离世对生者的钝杀,此篇绝对一击直中、力道余久。所有故事里,对这个故事最为戚戚,细细思之,几可下泪。二是她对读者智力的绝对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对黑科技的充分应用,对现代性审美的技术更迭,对想象力的无限突破。《变形中心》从篇名可以想到卡夫卡那篇名作,实际上,的确可以把二者作为互文来参照阅读。都是人变成动物,但这两个变形记殊为不同,像一道文学弧线,一下子划过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时间之河,映照着人类在技术、伦理、自由、情感等各个维度的辽阔变迁。三是她对民间故事、神话、历史等元素的拿来主义与灵活化用,有人把她比作女版莫言,这不太准确,但足以说明托卡尔丘克在民间书写上的特色,有趣的是她的处理方式,会借鉴到类型文学或科幻色彩的色调与节奏,形成她独有的怪诞与黯黑风格。比如《万圣山》,同样是未来克隆人,但她引入了教会力量与圣徒传说,故事立即膨大起来,令人仰视。
其实托卡尔丘克长篇短集都有,建议可以先从这本短篇集开始。她会刷新你通常的短篇小说阅读体验。
《费城的钟声》
王彬彬著
译林出版社
荐书人:潘向黎
作家
句句有源字字有根。
本书是王彬彬在《钟山》上“栏杆拍遍”专栏近两年的结集,收录有《陈宝箴的喉骨》《陈寅恪对中医的看法》《胡适的驻美大使当得怎么样》《费城的钟声》等十篇。他的专栏名满江湖,不少读者读《钟山》,是从王彬彬的专栏看起的。
从小角度切入,斜刺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舞台,波澜不惊地梳理,却总在历史云烟深处、认识荒芜处以思想的闪电劈开了混沌,照亮了历史舞台上各色人物,及其荣辱成败背后的时代风云。或曰“所写看似闲情逸事甚或街巷八卦,却关乎惊天之变”,或赞“以对文史的通识能力,对材料的考据辨识功夫,以老辣睿智的春秋笔法和独特文体,令人拍案惊奇(孟繁华语)”,都正道着其好处。
王彬彬的可贵,在于跨专业,同时很专业。他站在文学和历史交汇处,超越了专业的分野;同时他的严谨态度、学术底蕴和研究功力,是专业的,他的人文情怀、现代立场、通识能力、带着文学胎记的感受力,更是专业的。
有发现,有见识,有分量,行云流水间让人看清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这是《费城的钟声》最吸引人的地方。
文字也好。平实、稳当,句句有源字字有根,不牵强,不嚣张,零抒情,因深刻的思想含量而十分硬扎,凭强大的逻辑力量而不容置疑。哪怕仅仅为了欣赏一下炉火纯青的文字,此书也值得一读。
《南京》
李伶伶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荐书人:王振羽
批评家、出版人
这是一部聚焦南京、条理分明、鸟瞰全局的沉实之作。作者通过特定的历史横断面,抓住了国民政府上层的元旦文告、总统下野、桂系粉墨登场,但蒋李仍旧彼此角力、府院依旧缠斗不休、国共或桌面上你来我往暗地里却动作频频,抓住了黄金抢运、文物迁移、教授站队分化、公职人员疏散选择、底层民众的茫然无措、大厦将倾前的世相百态、仓皇辞庙时的故作镇定,从容道来,不枝不蔓,沉静扎实,底气十足。
这是一部取舍得当、张弛有度、细节丰盈的耐心著作。时至今日,关于南京在年的诸多文献资料,当时报刊的相关报道,不少当事人的事后回忆,有关方面组织班子编写的各种读物,实在是丰富而芜杂,众多而繁复。李伶伶搜求爬梳,精心比对,反复参酌,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如关于司徒雷登,如关于当年南京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如关于南京有关民主党派的活动,要真正把这些东西都梳理清楚说得明白,的确不大容易呢。陈修良的丰富经历,她与沙家兄弟的关系,当时南京军警系统内的复杂错综,策动起义的多头组织,南京市政当局人物的诸多表现,甚至不少人物当年在南京的详细住址,潜伏特务荆有麟等人的垂死挣扎,都不简单化,也不脸谱化,更不妖魔化,而是耐心呈现,娓娓道来。《南京》是李伶伶在写作出版了近十本书之后的颇显整合功夫、思考功夫、表现功夫的最新高度之作,非急就章,显大气魄,真是关于南京这座城市书写的一大收获。
《灰衣简史》
李宏伟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荐书人:谢有顺
批评家、学者
《灰衣简史》延续了李宏伟小说的思辨风格,它重视与文学传统的对话,尤其是与歌德的《浮士德》构成互文、对话关系,艺术上具有不屈的探索精神,可视为先锋写作在当下的赓续与挺进。在“怎么写”这个问题上,《灰衣简史》有多向度的探索和尝试。在不同的章节中,李宏伟采用了不同风格的叙事语言,又能巧妙地将它们统一在一起,为小说建立类似于交响乐般的节奏与秩序。随笔、诗等跨文体元素的融入,还有哲学、人类学等跨文类元素的融入,则让这部小说有一种迷人的异质色彩。对于“写什么”这一问题,李宏伟在《灰衣简史》中亦有高度的自觉和深入的探索。它不封闭于文本世界,而是有一种鲜明的同时代性,有一种强烈的当下意识。它着重考察了欲望在当代生活中的形构作用和巨大力量,也写出了人心被物化后的迷惘、溃败与挣扎。对于这样一种恐怖的真实,《灰衣简史》的叙事立场貌似冷酷,实则暗含悲悯。这部小说的精神深处,有着鲁迅式“反抗绝望”的意志和勇气。
《北京传》
邱华栋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荐书人:徐则臣
作家
给北京立传是件十分冒险的事,尽管没几个人有能力说出这座城市的子丑寅卯,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挺了解我们伟大的首都,所以,挨几块板砖是免不了的。尽管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一部可以完全逃过板砖的《北京传》,我还是强烈希望有人挺身而出,写出一部来。如果这个人碰巧具备以下条件,那就太好了:他一定要热爱这座城市。不热爱可以不可以写?当然可以。不热爱一定写不好?也不是。但一个这座城市的热爱者,写出来的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城。这座城市会因为爱本身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他最好是一个久居北京的外省人。因为来自外省,他可以用“他者”的眼光来看待这座城市。局外人的视角往往更接近真相。但他一定要久居京城。认识一座城市仅靠案头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穿越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脚丈量一过,胜过千次百次地面对花红柳绿的地图。唯待久了,才可能既有宏观把握,又能洞幽烛微,充分地深入到城市的日常细节和烟火人生中。他要有清醒的冷眼,又要有足够的认同感。他必须是个学者型作家。这个不需要过多解释。北京建城年,且古来即是历朝重镇,其悠久与复杂,拎不清楚的人是没法做这个活儿的。若说一个故都北京还可以乞灵于各种史料,那眼前的这个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大都会,其磅礴、浩荡与复杂,怕是学术著作和论文资料里提供不了的,你得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还得有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头脑。他最好是个小说家。因为他得替这座城市把一个个重要的、精彩的故事讲出来,小说家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古往今来,这座城市有太多的好故事,一个为其立传者如果没能力讲好这些故事,是失职。所以,如果让我选一个最合适的非虚构作品《北京传》的作者,我会选一个久居北京、无比热爱这座城市的学者型的外省小说家。邱华栋正是这样的作家。事实上,读过邱华栋版的《北京传》,我发现,也确切正是我所期待的那部《北京传》。《夜的采摘员》
文珍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荐书人:张怡微
作家、学者
文珍独有的天真气息,依然承续在《夜的女采摘员》毫不费力又轻巧精细的笔调中。她在后记里写:“这是一本关于梦境、小孩子、女人、动物和鬼魂的书”。这些幻实相间的关键词,似乎透露出一种跟物质外壳无关的、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幻。大概是因为“小孩子”的天真、“女人”的痴嗔、“动物”的原初和“梦境”“鬼魂”的神秘,给予了她阔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个虚构空间里反映出的作者意志,是与发行市场和读者反馈无关的,或多或少带点任性的,对人的好奇和共情。这也正是文珍一直以来的可爱之处。文珍也是一位对人情有深入体验的作家。每每我看完她的小说,便总是会被提醒到情感极致的潜能。奇妙的是,有一次她写自己在微博上收到了不知名读者的反馈——一张加格达奇车票的照片,而这正是她在《夜车》里写过的那个小城。一份不设预期却不期而遇的心意,不仅在我这里存在,也在他那里存在。我们共同作为文珍的读者,收获、珍藏阅读的感动。我想,这种心心相印的心意,对于所有作家都是弥足珍贵的。
《傍晚降雨》
吕德安著
北京联合出版社
荐书人:张执浩
作家、诗人
本书收录了吕德安从到四十年间的诗作,按创作年代分为四辑,除此之外,本诗集最具特色之处还在于收录了吕德安的长诗若干,这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极有分量的一些诗作,在此合为一辑;另外,诗集最后还附有一份吕德安创作履历表,全面梳理了他这一生作为诗人的所有重要事件、关键履历。可以说本书是对诗人吕德安创作生涯的一次较全面的文献性总结。
在他的诗歌中,技巧和真诚达成高度的融洽,字里行间由内而外散发出灵性的光芒。如果说诗是可分享的秘密,那么抒情性则是这些诗作一以贯之的内在出处,也是催生这些富有情感的写作的伦理焦点。吕德安的诗朴素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美,他笔下那些简单的事物,石头、大海、光和大地都成为一种孑然独立的纯然存在。吕德安拥有一种驭繁为简的能力,在他的诗歌中,技巧和真诚达成高度的融洽,字里行间由内而外散发出灵性的光芒。
编辑:张垚仟
?copyright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钟振振
欧阳江河
李晓愚
艾伟
余秀华
鲍鹏山
陈思和
李银河
阎晶明
陈平原
王彬彬
黄子平
田晓菲
赵本夫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路内
赵敦华
杨雨
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蒋广学
于坚
徐风
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贾樟柯
黄荭
范金民
臧棣
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西蒙·范·布伊
多米尼克·西戈
严歌苓
格非
许子东
鲁敏
马原
叶舟
葛剑雄
韩青辰
张纪中
叶兆言
闻人悦阅
刘震云
白先勇
阎连科
池莉
张怡微
朱德庸
韩松
马伯庸
笛安
李洱
梁晓声
王大进
孙甘露
包慧怡
郭爽
刘晓蕾
孙频
孙惠芬
祝勇
班宇
毛尖
吴俊
陈楸帆
蔡骏
叶弥
黄菡
刘亮程
迟子建
徐则臣
顾彬
刘东
理想国
李樯:写好一个人,就是写好一代人
读家对谈
张怡微x王侃瑜:科幻世界中的女性视角
弋舟说《庚子故事集》:我们活得有多难,我写得就有多难|专访视频读家对谈|育邦x杨庆祥:自媒体时代的写作还能产生经典吗城市传:小说家的历史想象与书写读家对谈|育邦x宋世明:追寻远去的侠客梦重新定义当代文学的现实关怀非虚构,抵达真实的中国现场
“月光的合金”是怎样炼成的?诺奖新桂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炼金术”|读家对谈文学创作的兴化现象
张忌:我写小说是为普通人立传
何同彬X张定浩:我们该以何种方式与传统对话l读家对谈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l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
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视频4·23相约玄武湖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三城记:文学让城市更美好
创意写作:文学祛魅之后创作何为?
秦淮河边那些事,“水太凉”只是故事的开头
文学苏军:青年作家和他们的新写作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nr/1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