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同祭97岁抗战老兵重回光华门战场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7年前的那场屠城,惨绝人寰,我们没有忘记。

现代快报发起全媒体行动并倡议:这个冬天,请跟随我们的记者,走遍全城各大丛葬地,探访、寻证;并请来到离您最近的遇难同胞丛葬地,与我们一起,全城同祭!

97岁抗战老兵

重回光华门战场哭祭战友

77年前,带领40多名战友击退日军装甲部队;

如今,卖泡菜救济贫寒老兵

细雨蒙蒙,松柏环绕的南京光华门凝重肃穆。昨天上午9点多,光华门堡垒遗址前,堆满了菊花。

77年前的12月10日,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这里展开激战,那场战斗被誉为整个南京保卫战中成功守卫阵地的范例,甚至有抗日将士们不惜全身绑满手榴弹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现年97岁高龄的湖南老兵周广田曾在光华门一战中顽强阻击日军,昨天首次重回77年前的战场,祭扫长眠于此的战友。站在堡垒遗址前,周广田啜泣着举起一坛老酒,洒向一地烛光……现代快报记者金凤

时隔77年,97岁的抗战老兵周广田重回当年的战场,祭奠战友现代快报记者赵杰摄

祭奠战友

77年后再回战斗遗址哭祭战友

“哎呀,城墙变高了”“对对对,这就是当年的城垛”……

昨天上午10点多,97岁的抗战老兵周广田头戴嵌有“抗日老兵”徽章的棉帽,走进细雨蒙蒙的光华门遗址公园。

公园腹地的堡垒遗址旁,白色蜡烛摆成“”的字样,几捧菊花摆放在周围,两坛陈年老酒似乎在等待一位遥远的客人。

周广田走到遗址旁站定,突然举起右臂致军礼,并迟迟不肯放下。几秒钟过后,压抑不住的啜泣声传来,老人眼圈泛红。

“想起我们在南京,被日军杀了几十万人,我就很伤心。但不管杀了多少,我们都要把鬼子赶走,要不是他们……”说到这里,老人泣不成声。“南京志愿者同盟”志愿者文心在一旁轻抚老人的脊背,“爷爷,我们还是胜利了。”老人这才回过神来,“是的,是的。”

在文心的倡议下,大家在光华门堡垒遗址前默哀,向遗址三鞠躬。周广田小声喊着“敬礼”,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抗战老兵周广田首次回到77年前的战场,含泪向遇难战友敬礼

与飞虎队老兵后代相拥而泣

年12月10日,日军向南京城区发起总攻。两天后的《大公报》曾刊发文章描述当时中国抗日守军的悲壮,“十日傍晚,光华门一带城垣被敌攻城炮击毁数处,敌军一部虽冲入城内,当即被我保卫歼灭,敌遗尸余具,仅10人生还。我军士气悲壮,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周广田所在的教导总队军士营当时就是阻击日军的先头部队。

77年后首回光华门,昔日的战友们阴阳两别,唯有一坛老酒寄托哀思。周广田含泪打开酒坛,洒在蜡台旁的青石板上,“战友们,你们安息吧,你们的死,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死的,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都会记得你们。”

简短的祭奠仪式结束后,一位头戴棉帽的老爷爷冲到周广田对面,哭着注视着周老,“我是一个老兵后代,我也很激动。”他抽搐着嘴角,话还没说完,就上前一把抱住周广田,两个老人像久别重逢的挚友,相互拍打着脊背,胜过千言万语。

这位爷爷名叫张邦雷,他的父亲张安汶是“飞虎队”队员。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张邦雷也是“南京志愿者同盟”志愿者,他的父亲年去世,“我父亲当年是空军,周老是陆军,抗日战线他们是战友啊!”

周广田举起一坛老酒洒向地面现代快报记者赵杰摄

回忆当年

年12月12日

早上击退攻城日军,下午接到撤退命令

抚摸着中华门城墙,周广田的思绪回到了77年前。

年12月上旬,侵华日军由京沪线进攻南京的机械化部队,越过句容防线,直扑南京光华门外。

“当时我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军士营一连二排代排长,军士营全是武汉入伍的爱国学生。年12月10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光华门外。当时他们虽然也有一个排的步兵,但带着一辆小型坦克,四辆装甲车,还有重机枪和多人。”周广田说。

这一天,在日军持续不断的轰击下,光华门两侧的城墙已被轰开两个缺口。据《南京大屠杀全史》记载,这一天,“教导总队第2团及军士营、战车防御炮连努力反攻,与顽敌奋勇拼搏,将敌击退,俘获日军3名。”

12月11日清晨,周广田在光华门观察敌情,发现敌人的一辆坦克和四辆装甲车停在离城门约两百米处。12日拂晓,日军的平射炮、重机枪集中火力猛攻光华门城门。

“城门被日军的强大火力击破一个洞口,约一个排的敌兵大声嚎叫冲向洞口。我排四、五班在城墙上居高临下痛击敌人,六班则在城门洞内两侧阻击敌人。先冲进洞口的四个敌兵被我们击毙,还有三四十个日本兵往里冲,我们的轻机枪开枪,把敌人赶走了。其余敌兵在机枪和手榴弹的猛烈攻击下夹着尾巴退走了。”令人欣慰的是,此战,周广田的排只有两个人手臂受伤。而敌人则陈尸4具在光华门城门洞口。“初战告捷,全排弟兄斗志昂扬,纷纷表示要与光华门共存亡。”

周广田回忆,12日,光华门只有他们一个排45名官兵守护,当天下午,周广田接到的撤退命令,上级指示他们从挹江门出城,赶赴下关集合过江。“撤退?我上午与全排弟兄约定死守光华门的誓言成了空话,我怀着愧疚的心情率领全排弟兄由光华门穿城而过直奔挹江门。”

13日凌晨,周广田带领士兵们到达下关码头(今为中山码头),此时,日军兵舰已接近燕子矶。情况紧急无路可走,周广田看到轮渡码头侧面停有一小块竹排,立即命令不会游水的十几个弟兄登上小竹排划过江去,会游水的30来个弟兄则脱掉棉军服和他一起跳江撤退。

“我游了约两百多米,幸好上游先后漂来三块小长木板,我抓住先漂来的两块骑在上面做船使,后来的一块抓住做桨划。但这时日军的两艘兵舰和几只快艇冲来,用火力猛扫水中的散兵。”周广田立即沉入木板下躲过一劫。而排里的十几个弟兄被日军射死在江中。死里逃生后,周广田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激战后的光华门城门史料图片

关爱老兵

九旬高龄卖泡菜,只为救济贫寒老兵

现代快报买“老兵泡菜”送老兵

历经生死,周广田从此格外乐观。即便年纪大了,心态却依然年轻,“前几年我还跳交谊舞呢。”

周广田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做泡菜,今年,他想将泡菜事业做大做强,8月31日,他的“老兵泡菜”店在湖南常德市开张了。九旬高龄开店,其实源于一份温暖的心意。周广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有的老兵生活得不是很好,每个月只有元养老金,我身体好,要为他们着想。”周广田说,他的“老兵泡菜”是爱心义卖,经营收入将用于救济生活贫寒的抗战老兵。

在部分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周广田的泡菜店正在重新改造。此次来南京,他还带上了30多罐“老兵泡菜”,送给在宁老兵和志愿者。为了帮老人圆这个心愿,现代快报从“钟晓敏爱心工作室”的基金中,拿出元买下了周老的爱心泡菜,并转送给抗战老兵和志愿者。这笔爱心款,则交由“南京志愿者同盟”用于关爱困难老兵的生活。

 

“母亲”李秀英铜像

在雨花功德园落成

雕塑家钱为创作,书法家孙晓云题字“母亲”

10年前的12月,8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走了。尽管过去了10年,很多人还记得她的故事:年12月,怀有7个月身孕的李秀英和日本兵殊死搏斗,身中37刀。坚强活下来的她,是见证日军暴行的“活证据”。年南京军事法庭开庭公审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她曾出庭作证。此后她还远赴日本,控诉日军暴行。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诽谤,她毅然向日本法院提起名誉权诉讼,直到去世前,还坚持打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损害赔偿案官司,讨回一个公道。10年后的今天,雨花功德园内,老人的墓旁,立起了她的铜像。今天,铜像将正式揭幕。

现代快报记者赵丹丹项凤华

李秀英铜像

高49厘米,宽37厘米,厚31厘米,是一座半身像。老人紧抿着双唇,眼睛里满是刚毅、坚强。脸上的皱纹,尤其是那几道深深的抬头纹,更显沧桑。当年与日军搏斗留下的伤疤,与皱纹交融在一块,依稀可见。齐耳短发,笔挺的衣服,更显老人的利落和清爽。

铜像下是一个1米多高的铁质碑座,碑座呈多棱形状,上面刻有“母亲”两字,同时还刻有“纪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字样。

李秀英铜像现代快报记者李雨泽摄

揭秘

李秀英铜像是如何塑造的?

本周六首个国家公祭日活动将在南京举行,今年又是李秀英去世10周年。今年初,雨花功德园就筹划出资为李秀英老人建一座铜像。

雕塑家钱为:

设计制作至少改了5遍

李秀英铜像的设计者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钱为。为了做好这座铜像,钱为前后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制作,至少改了5遍。而最难的是,如何将李秀英当年脸上留下的伤疤在铜像上表现出来。

“李秀英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嫉恶如仇,但是作为一名母亲、老者,又应该是慈祥的。”钱为说,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好。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和李秀英的儿女沟通,听他们讲老人的故事,找来了老人生前的照片。最终他发现了张一寸照片,照片里,老人紧抿着嘴,脸上布满皱纹,双眼里透着坚强和刚毅。李秀英的儿女还希望,铜像能将母亲脸上的伤疤反映出来,体现母亲的不屈不挠。当年母亲反抗日军时,身中37刀,而脸上也留下了长短不一的7道伤疤。

“伤疤表现不好,就会破坏整体的美观。”钱为最终想到,利用一些高低不平的处理、或是凹线来反映伤疤。一位有着天下母亲慈祥的面容,又饱经沧桑无比坚强的母亲形象被成功塑造。

为追求青铜的铸造效果,钱为最终选择了工艺精湛的成都铸造工厂。塑像下方还有一个碑座,是一个造型独特的多棱形,这是钱为和他的助手们自行设计制作的。

钱为说,碑座上,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巧妙组合,象征着折断的日军刺刀,李秀英青铜塑像矗立其上,寓意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力量。

书法家孙晓云:

“母亲”二字意味深长

在李秀英的铜碑座上,题写有“母亲”二字,这两个楷书字体笔法刚劲、恬静敦厚。而“母亲”二字本身意味深长。

“母亲”二字的题写者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孙晓云是南京人,现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笔耕不辍这么多年,这还是她首次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雕像题字。

“李秀英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她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她能孤身反抗日军,后来又挺身而出,出庭作证,控诉日军罪行,是一名坚强的母亲。”

当雨花功德园的人找到她,希望她为李秀英的铜像题字,孙晓云义不容辞。“我特别喜欢母亲二字,意味深长。”孙晓云说,首先李秀英是9个孩子的母亲,年那个战争岁月,祖国母亲正在遭受着外敌的伤害、欺辱。而孙晓云自己也是一名母亲,又是南京人,还是一名女书法家,所以题写“母亲”二字最贴切不过。

尽管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孙晓云还是下了一番工夫,她前后反复写了四五遍,都不满意。“要写得厚重,又要突出女性的淡雅。”最终,她从其中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刻在了碑座上。

孙晓云说,铭记“母亲”,希望李秀英这位母亲安息,希望祖国母亲越来越强大。

儿女追忆

母亲是个英雄,我们没见她流过泪

李秀英的铜像立起来了,最高兴的莫过于老人的儿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的陆永鑫、老八陆琪站在母亲墓前,久久凝视着“母亲”。李秀英共有9个孩子,陆永鑫今年68岁。在陆永鑫的记忆中,儿时印象最深的是母亲脸上的疤痕……他曾用手抚摸着伤疤,认真数过,共有七处。长大后,陆永鑫才知道那些疤痕是怎么来的。

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当时19岁的李秀英因怀有7个月的身孕,与其父一起躲进了南京国际安全区的五台山小学(美国教会学校)的地下室避难。年12月19日,3个日本兵闯进五台山小学的地下室里,图谋强奸李秀英,她与日本兵殊死搏斗,身中37刀。“日本兵走后,我外公设法将医院(医院),经医治得以保存性命,但肚子里的孩子却因此流产了。”陆永鑫说,小学四年级时,班里请母亲来作报告。当母亲谈起这段对她来说最悲惨的经历时,他和同学们都忍不住流泪。而台上的母亲,坚强得没有流一滴眼泪。

“我妈是山东人,特别刚烈,儿女们几乎没见过她流泪,她一直说的是‘她恨’。”陆永鑫说,当年的伤给母亲造成了常年的困扰,一到阴雨天,母亲眼睛就直淌眼泪,经常腰酸背痛。30多岁时,牙齿已开始脱落。

有日本人出钱给母亲养老,她拒绝了

让儿女们更为佩服的是,母亲从来没放弃过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证,甚至两次远赴日本,控诉日军暴行。第一次是年,与另一名幸存者潘开明去作“历史报告”,而第二次则是年为了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损害赔偿案去的。陆永鑫说,第一次母亲去了半个月,作了很多场报告,每次都是几千人。在这种场合,母亲很勇敢,她声音洪亮,把经历一一道来。“母亲说,很多日本人听得动容,哭成了一片。”陆永鑫说,甚至还有日本人到母亲住的宾馆,从门缝里悄悄塞小娃娃、平安符等小礼物,表示和平。

陆琪说,甚至有日本人要出钱给母亲养老,被母亲拒绝了,“母亲说,她有9个儿女,还有国家。”

没有看到最后判决,母亲带着遗憾走了

李秀英的证词曾受到一些日本右翼文人的污蔑。年,日本右翼文人松村俊夫在其《南京大屠杀的大疑问》一书中,污蔑李秀英是“假”证人,证词是伪造的。事情发生后,一批有正义感的日本律师自发组织成律师团,义务为李秀英打官司。在他们的帮助下,李秀英于年9月17日愤然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作者和出版发行社展转社,公开登报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害费万日元。然而遗憾的是,终审还没有胜诉,年的12月4日,86岁的李秀医院逝世。

陆琪说,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日本的终审判决下来了,母亲胜诉,对方赔偿母亲万日元。然而,母亲却看不到了。年的元月,天空下着雪,他们兄弟姐妹来到母亲的墓前,将判决书烧给了天国的母亲。

互动

请点烛参与全媒体行动

市民可通过5种方式,报名参加全城同祭,告慰那些冤屈的亡灵和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1.快报热线:您可以通过电话报名,与我们的记者一同寻证全城各个丛葬地。如果您有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线索,也可以拨打电话告诉我们。

2.







































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ls/7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