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宽书法新作

李多宽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海关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曾先后在新西兰佛光山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北京恭王府、厦门美术馆等地举办书法艺术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华社现代快报、新华日报、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及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和网站多次刊登和介绍其书法艺术。江苏卫视国际频道于年11月和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于年2月及张雄艺术网在4月均对李多宽书法艺术作了专题报道。

习书有得

李多宽

今日学书与古人不同,古人学书从启蒙始且人生所必须,今之为学则不然。故欲学且有志于斯者,一曰爱、二曰勤、三曰明其道。不爱不足以为学,不勤不能精业,而不明其道,则不能成学。道者法也。明其道即得其法。所谓得法,一曰求上师。魏晋有锺王,唐宋有颜米,今有启功。二曰走正路。即门径要对,取法乎上,为学贵实,不可取巧。所谓难为美而以丑冠之是为取巧。

门径者学书之路径也。予以为学书当从楷书始。楷书之楷乃有正宗楷模之意,且为今通行之字体。楷、行、草均须用笔和结构,然楷则体现最全面及根本,故楷书为学好行书草书的基础。东坡曰“书法备于正书”,真书、正书楷书是也。

楷之为门自魏晋以降有魏之锺繇,晋之二王,唐之欧虞褚颜柳,元有赵子昂,此后无需再序。

世人习楷言必称颜柳,自不待言,然学成者少之又少。能自有面目乃谓学成。颜柳因其法度甚严、极尽壮然之美非倾一生之力又须加胸怀通儒与悟性终难有得,既而有得亦难逃和者盖寡之运。予习书四十有年,始临郑文公碑,继有颜真卿之勤礼,锺繇之宣示表、荐季直表,羲之乐毅论,献之洛神赋。然近年来用工最多者当推褚遂良之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阴符经等。然每临定有心得,更有心手双畅之感。以为褚之楷近于隋更具古意。世人有颜筋柳骨说,而褚则筋骨兼备又多行书笔意,较之颜柳更易生变。由褚上朔隋之龙藏寺碑当可一并研习。

学楷之难时人皆知,然一经选定自当临池不辍,数年之后应成规模。如兼之以琢磨加有师不时亲点更可循序而致精,不暇时日同道刮目。前辈中石言,盯死一家必成大家,虽不失偏颇但亦有些许道理。如能盯住一家旁及其他似更为佳。

楷疾成行,行疾而草,然为行为草亦有其法。行书之法世称二王正道。欲宗二王多推兰亭。兰亭为非欲书之书,天真烂漫兴怀所致,予以为不应初学者选。如能先取怀仁圣教且久固城烟再取兰亭应可一举拿下,再兼及二王诸贴以至二王后之二王高徒之书均有望收入囊中。此已可得二王之技。技进于道,道之于书可谓深之远之,需读好书正其心修其身,极高明而得中庸。道之于技,道则更难,然道仍可道。

(乙未年夏月于南京)

襟抱兰风的文化坚守

---浅论李多宽书法之风雅

汪兆骞

与多宽和他的书法,相识也晚,零零散散写过几篇急就章式的散论。多有原不知道者,更未究竟者,便生孤陋惶恐之情。有段时间,发心敛衽,躲进书房,展读、体会、倘徉其“长短肥瘠各有态”(苏轼)之长卷短章之间,如伫望苍然远山、流水一湾,其气象、境界,抑或禅机,乃非我辈所可尽道者。

说到书法,评家常以“技艺”二字格之,但殊不知,“技”可以学,而“艺”却非靠养不可得,非靠性情和不委流俗的个性不可至。窃以为,书家应先养心,无欲无求得大自在。学书自然靠师承,但师承也不过是外缘,而真正的心缘,便是自己。

在多宽生动的书法艺术世界中,“处平守静”的肃穆气象扑面而来,仿佛闻到“幽谷芝兰”的远香。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事所累,在一个无关乎利益的自在状态中,多宽将岁月磨砺和法度打磨在字里。笔墨与观念,形式与技法,都化解到逍遥的自在之外。“郊寒岛瘦”,暗香浮动,直入书家堂庑,自有一派字清人静,文雅干净的文人精神。得大自在的多宽,将人生寄托,生命感悟和文化坚守融入书法的魂魄之中,于是在世局相嬗替之际,他的洁身独守,弥漫着一种可贵的文化意绪。

多宽的如此自在的文化坚守,是一生的学养,也是一种境界。干净的紧,也风雅得紧。

宋人晁补之《鸡肋集》曰:“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独得”可视为书家之艺术特点,即欧阳修所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学书自成家说》)。

言恭达先生在评多宽书法时说:“多宽先生的作品中,能非常清楚的体现出古雅性”。端是切中肯綮之论。

雅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人类最早可能产生美,不可能产生雅,雅是具有文化知识后产生的审美现象。中国书法所滋养的艺术趣味,也主要以雅为重。“古雅性”是比美更有价值的形态,用审美的观点看,雅是美的升华,是陌生化、个性化所能抵达的艺术状态。

聚精会神读多宽的字,你会发现其形式和意蕴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机体。它超越了形式,进入了审美心灵观照的领域之中。书法艺术,无论多么纯熟的笔法,多么巧妙的布局,如果不能传达具有超形式性的意象与意蕴,表达书家的内心、一定文化精神与负载自己的审美信息,都进入不了雅的层次。

唐?张怀瓘在《张怀瓘议书》中曰:“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多宽有深厚学养,坚守文化高地,有中国士之理性良知,其风骨深入骨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横扫素縑三百尺”,字字皆有文人风骨在。有了雅的灵魂,自然成就雅的艺术,否则“不足以轩翥翰涂,驰迹古苑,終随代汨没尔”(明人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雅之于书法,必然具有生命形式。书之生气盎然,自由自在的精神,正是其生命形式的具体内涵。雅不仅讲究形式,更重内容。书法之雅,有从有限导向无限,从必然导向自由的特点,它要求自己的意蕴具有关涉文化传承,文化精神的普遍意义。此所谓书之道也。

高雅之书,一笔一画,处处玑珠,如罗丹所赞赏的“通贯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

多宽写字,耐得住寂寞,青灯黄卷,独相厮守,如老僧坐禅,一茶一偈,万念皆空,心静如水。“山沓水匝,树杂云和,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以赠,兴来如答”。书家一旦潜心写字,讲的是感受,不仅仅是纳入生活特征,而且是吐出感情的特征,不但接入传统的赠与,而且给传统以感性的酬答。有些所谓的书家,常常标榜是在创作冲动中提笔落墨,云“书写是一种创作”,未免浅薄。殊不知,凡学养深厚之人,挥笔落墨之前,思虑必屏却一切杂念膠轕,先无俗念填委胸次,写字安有鄙俗之气?须知,不鄙俗于字,正由其不鄙俗于心。动辄云“创作”、“创造”,心有旁鹜、杂念,焉能专心写字。

当代书家,太过刻意于书,太急功近利,这种“著意”过度,结果却是失意或失语,以致千篇一律,毫无精神气韵。清人张照论书曰:“书著意则滞”,“其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为不居内外及中间也”

多宽写字,不生杂念,但求体正格高,形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用费尔巴哈的话说,达到这种境界,“人不由自主地通过想象力,使自己的内在本质直观化”,人的本性的这种被直观化,被人格化,便不知不觉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中,多宽的雅正合一的书法雅趣,在陶然洒脱的挥笔中随之产生。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表达过类似的艺术体会:“往往入禅,有得意忘形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

书法讲究“虚静”神味。“虚”者,谓其境界空灵高远;“静”者谓之意境儒雅,静谧。魏晋以来,雅文化造就王右军自然朴素,遒劲典雅的《兰亭集序》、《报殷浩书》等书法经典,其间又明显受老庄、释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形成鲜活的“虚静”之雅魂。此雅魂,一直滋养着中国书法艺术。

观多宽之书,空灵如水,静默有禅,让人看到多宽的中国文人特有的心灵空间。在滚滚红尘澎湃的世俗世界,在物的幽灵到处徘徊的社会,多宽却“每静室僧跌,忘怀万虑,与碧虚寮廓同其流荡”(宋米友仁语)。他的潜心修书,襟抱兰风,从虚静兼修,气韵贯通之书中,可窥到他精神世界的深湛、静谧。

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书法亦然。境者,意中之境也。

写字,须先将灵府中淘涤干净,泽以诗书,本之于良知道义,深之以阅历,驯习久之,则意境自然远去俗气,得独造之古雅。

多宽书之古雅意境中,有海阔天空气象,有清风明月胸襟,有永恒之士风。泛溢着一种博大的文化情怀,体现出一种深远沉重的文化承载,并跳跃着一位书者鲜活、干净而又孤独的文化灵魂。

多宽之为人,是干净的,托尔斯泰说,人的精神上的美,首先是单纯。多宽的字是典雅的,毫无当下书界充斥着物欲的俗气。多宽的存在,形单影只中,或是“一个文化陷阱旁孤独的警示”。

乙未年正月于抱独斋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副主编)

您可以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花多少钱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ls/5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