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现代快报
职业餐饮网头条导读:
我做小面为什么能成功
1:天时
2:地利
3:人和
为什么不能再做重庆小面
第一个原因:风口已过
第二个原因:进入衰败期
第三个原因:少有创新缺乏持续消费的动力
第四个原因:太容易被山寨模仿市场搅成了一锅粥
张顺,87年魔羯座男生,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前苏州电视台新闻记者,年10月辞职,创办苏州第一家重庆小面馆:“牛魔王重庆小面”,并迅速走红苏城。在1年时间里,“牛魔王”累计售出十几万碗面,营收近两百万元,成为苏州重庆小面头号品牌。
创业一周年,我写了《小白创业,我怎样在苏州开出一家年入百万的店》,并发布在朋友圈里。原来的目的,是跟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没想到文章传播的范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不光苏州,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朋友纷纷联系我(有种成为网红的感觉呢)。有人希望交流创业经验,有人希望合作,更多的人处于迷惘状态,希望我提供建议。其实作为创业新人,我的创业路才刚刚起步,也处于探索中。不过作为一名前记者,职业病使然,喜欢写写东西,那就发出来,抛砖引玉。
Q:你做重庆小面这么赚钱,我是否也可以开一家重庆小面馆?
A:千万别开,赚不到钱。嘿,你自己赚钱了,就不让我赚?我当然没那么黑心,而是因为,我认为小面创业的风口已经过去。
多少年前,重庆小面也不过是重庆当地特色面条,大概除了川渝人,知者甚少。小面能够走红,真得感谢我的同行孟非,这么多年孜孜不倦地做义务推销员。我要是江苏台广告部老总,早就要罚孟非的款。中央电视台《舌尖2》的播出,彻底让重庆小面走红。所谓的风口,大概是从这时候刮起来了吧。后面的事儿不用多说,我开出了苏州第一家重庆小面馆——牛魔王。
我做小面为什么能成功
天时
重庆小面的麻辣风暴席卷全国,苏州概不例外,门头挂个重庆小面的招牌,路过的扫地阿姨都要多看两眼。广告都不用打了。
地利
苏州有着深厚的面文化,苏州人爱吃面。吃惯了清汤面,偶尔来个红油小面,调剂口味,乐哉。
人和
我是苏州第一个从媒体圈跳出来创业的记者,何况选择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面馆。说不上让人大跌眼镜,很多人确实很意外。曾经的兄弟姐妹们纷纷伸出援手,电视、报纸、广播、网站、 当然,回归本质,任何的营销都只是手段,餐饮店的立足之本,还是口味和品质。而这,正是我从创业初始就始终坚持的东西。美味+品质,让食客成为“自来水”,饕餮过后,自发为我做宣传,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品尝。
在我看来,任何的成功都有偶然因素,创业之后,一直胆战心惊,因为觉得自己太幸运,只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为什么不能再做重庆小面
第一个原因:风口已过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99%的人答不上来。雅典奥运会米栏冠军是谁?刘翔!第二名是谁?抱歉,我也不记得。创业同样如此,人们能记住的永远只有第一个。
在餐饮品牌层出不穷,信息大爆炸的当下,要让消费者记住其他品牌,后来者即便多付出十倍百倍的效果,未必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事实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在我开店之后,苏州的重庆小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不幸,并没有第二家做出名的品牌,多数小面馆生意一般般,有的甚至已经倒闭。
第二个原因:进入衰败期
从以往的经验看,每年都会有几个红遍全国的单品店。从土家掉渣烧饼,到矮子馅饼;从玉米窝窝头,到澈思叔叔(起司蛋糕),从烤猪蹄到黄焖鸡米饭……无一例外,这些单品迅速走红,但又迅速衰败。
基本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赚的盆满钵满;
中途进入的,勉强保本;
而后期进入者,基本充当了炮灰。
依我对重庆小面的判断,已然处于第三阶段。
第三个原因:少有创新缺乏持续消费的动力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品类单一,少有创新,消费者缺乏持续消费的动力。
第四个原因:太容易被山寨模仿市场搅成了一锅粥
由于太容易被山寨模仿,市场很快搅成了一锅粥,消费者审美疲劳。
有人问我,那你为什么还开新店。对啊,我又不是傻瓜。这基于我的又一次转型——从依托品类竞争,进化到品牌竞争。
“这样下去,大家吃了不正宗的重庆小面,就会下意识的认为‘不过如此’,那么,我的重庆小面也势必会被淹没在其中。”张顺的这一想法,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同,他的新店以众筹的方式,于今年9月正式开业,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如今,新店除了重庆小面外,还引进了不少重庆的地道美食,火锅、糍粑、冰粉、醪糟汤圆、香肠……“二楼都是火锅,底料全是重庆的师傅炒好后运到苏州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到麦当劳,大家都知道他家的麦辣鸡腿堡;提起西贝莜面村,大家就会想起莜面;味千拉面,拉面主打。这些大型连锁品牌,特色产品突出,具备极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持续不断地吸引消费者;同时旗下门店遍布全国,自身就积累了很高的曝光度,形成品牌效应。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白癜风必须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