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从自嘲到自辱,是新闻理想的蜕化与幻灭,但理想总是要有的。
来源:南都网、深度突击
新闻记者:身居于斗室心怀中南海,干新闻,人瘦,尿黄,费灯泡,省老婆……
对一个记者提“新闻理想”,十年前,他或许会不假思索地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现在,这四个字换来的很可能只是一句嘲讽:“你才有新闻理想!你全家都有新闻理想!”
据《现代快报》6月27日消息,今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对北大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我考新闻”,于是,小伙子矛盾了,“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新闻一出,网友怒赞“苦劝的记者是业界良心”,传媒圈里圈外也开始纷纷吐槽。“kiss_疼疼”感叹:你现在上课所流的泪,都是你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北京厨子”则呼吁:坚决不当新闻狗,赚的不多还坐牢;“cba智弱”也表示:干新闻,人瘦,尿黄,费灯泡,省老婆……
无独有偶,早在年,《北京青年报》就曾有过类似报道。
在北京市24中填报志愿现场,一名女生问前来采访的记者学新闻学怎么样,记者马上摇头:“这个职业看似自由,但是压力太大,工作不定时,建议女生入行要慎重”。最后,女生一头雾水,皱着眉头表示:“我的志愿都没法填了。”
对此,《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表示:“我理解,咱们这个行业,已由自嘲升级到自辱了。”
从自嘲到自辱,是新闻理想的蜕化与幻灭。
新闻理想
《看天下》记者王晓曾撰文提到:对一个记者提“新闻理想”,十年前,他或许会不假思索地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现在,这四个字换来的很可能只是一句嘲讽:“你才有新闻理想!你全家都有新闻理想!”
“刚入行时,也有一番新闻人的抱负。但时间一长,多数磨得没有棱角了。”知名网友“十年砍柴”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和新华社、《中国日报》的两位记者一起去某市采访市人大,公事完毕,三人在宾馆大堂闲聊等候回京,彼时遭到一名便衣警察的驱赶呵斥。
三人与之争辩,气的警察满脸通红,直到市人大的工作人员前来解围风波才消弭。
然而几年后,《中国日报》的那位女记者出国了,而新华社的这位兄弟,则进了官门。“十年砍柴”说,经过了数年磨砺之后,“所求者,要么是利用身份挣点钱,要么和权力部门搞好关系,熬到处级调到权力部门做公务员。”
然而,对他触动最深的,还是年初,辽宁某县委书记派公安人员来报社抓一个同事。“我揣着记者证,我的社会身份是记者,可是这些年来我何尝有机会做过真正的记者?无非是为稻粱谋而已!”于是,他决定逃离。
《青年记者》杂志也曾刊登过前记者孙韩高的故事。孙韩高曾在某都市报做了3年记者,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她依然是每天忙着抢新闻、抢独家。
孙韩高表示,在都市报中,除了少数几个岗位,大多数记者的可替代性极强。“很多同行都自嘲,我们已经沦落为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工种,会写几个字的‘新闻民工’太多了。”
曾在某广电媒体做民生记者的屏影则表示,自己在做民生新闻记者的两年多时间内,曾经很卖力,肩背采访机东奔西走,足迹遍布衢城大街小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身上民生记者的责任感已经磨灭,工作干劲已经消失,甚至整个人都完全疲沓倦怠了。”
无冕之王
在教科书中,记者是社会的瞭望哨,是民众的代言人,也是国家社会机器运转的监督者,他们必须追寻事实真相,代替读者去看、去听,然后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向公众展露事件原貌。
特殊的社会职能赋予他们“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因此在西方新闻界,记者被自诩为“无冕之王”。
然而现实中,真相往往撬动某些集团利益,拥有“特殊地位”的记者采访被阻被打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据《京华时报》报道,年5月18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暗访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石咀村干部给儿子庆生大摆宴席,一男子用手钳住记者脖子,质问记者为何前来,当记者亮出“新闻记者证”后,反被夺包,遭多人殴打,并被拘禁在农庄棋牌室内持续殴打近1小时。
另据新民网报道,年1月,央视记者到湖南岳阳采访调查企业非法生产、排污。不幸遭人围攻。记者被打伤流血,拨打长时间未通。过了一小时,警察赶到现场,质问记者等人为何来此地。五分钟后离开现场。
以上事例恰好印证了《工人日报》资深编辑石述思的一句调侃:无冕之王只是客气,当真你就死定了!
“死定了”的状况还有另外一种:
据《重庆晚报》报道,年1月10日,《中国贸易报》兰成长文等人到浑源县一煤矿采访,在矿主确认其记者证并无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盖章、记者站称采访是“个人行为”之后,兰成长被打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与兰成长一同前往采访的常汉文回忆,兰曾与他说:“那个矿手续不全,我们去看看,找到老板,亮亮证,对方至少得给块钱。”对此,中国新闻网刊文评论:兰成长被活活打死,无论他的身份多么模糊,这首先是一个悲剧,新闻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累成狗、“脱光”难
“有偿新闻”和“假记者”只是新闻界灰暗的一瞥,那些奔走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累成狗”则是常态。
前文所提的某都市报前记者孙韩高就如此描述自己的新闻工作:常常写稿到凌晨已是浑身酸痛,本想回去睡个好觉,可躺在床上,之前的紧张和兴奋无法退去,睡意全无,只能睁眼到天亮;白天东奔西走,交稿后终于松了口气,可夜里做梦常被“稿件出错”惊醒。
睡不好,焦虑、烦躁、疲惫、全身乏力就如影相随。因为工作忙,里里外外都只能靠家人操持,老公曾不止一次地抱怨她,“你回家就像住旅馆一样,不过就算住旅馆也不至于从来不拾掇一下屋子吧?”
那么白天的状态呢?网友“刘昊轩”曾在红桃网上表示:大雪天在外面采访、大太阳天在外面采访、下雨天在外面采访、暴风天在外面采访,饿得巴到墙壁上了还是在外面采访……
身体的劳累让媒体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据中新网年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十大健康透支最严重行业”调查显示,媒体从业者健康透支程度位居第4,多发疾病为血脂异常、颈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压等。而《创业家》杂志年报道则显示,媒体人猝死率在各行业中排名第3。
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期紧绷的神经也让媒体人“累心”。媒体人小罗曾对中新网表示,愁新闻、愁稿源、愁采访、愁版面、愁方案,这几大“愁”,使得很多媒体人的“生理年龄”都严重超过“自然年龄”。她的很多同事经常说,自己是“三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心脏”。
《温州晚报》年对温州一线新闻从业人员心理调查显示,在记者群体中,9成人存在疲劳,近4成人有失眠状况,55.47%的人存在焦虑;50.4%的人存在抑郁,65.33%的人有强迫现象。
《新周刊》报道中国睡眠指数也显示,十大睡眠障碍高发职业排行榜上,媒体人以以平均6.5小时的睡眠时间垫底,他们的睡眠时间比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间整整少了1个小时。80.2%的媒体人表示每天是被闹钟叫醒的,28.6%的媒体人表示起床后经常犯困,他们失眠发作频率在各行业中也是最高。
温州医科大学心理专家何金彩表示,编辑、记者等新闻人很容易压力过大,压力大则最易造成抑郁、焦虑、失眠。三者相互影响,造成极大的痛苦,无助、无望、无力,最后可能就希望用死亡来解脱。因此,对媒体人来说,抑郁和自杀并不少见。
在“身心俱疲”的同时,早年曾流传的一首歌谣也颇能窥见新闻人的艰辛:有女莫嫁新闻(记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据华商网年报道,西安的祁女士给亲戚家男孩介绍女朋友,女孩性格、长相、家世都挺好,男孩一开始也觉得挺合适,但一听女孩在媒体工作,态度立马变了,“媒体太忙了,以后都顾不上家,还是再看看吧。”
另据《新闻晚报》年报道,某招聘网站发起“最不易结婚的职业”调查显示,IT工程师、咨询顾问、广告公关、销售和媒体从业者成为“结婚难度最高”的五大职业。海口晚报则报道称,国内某相亲网站发布《中国单身人群“单”点透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媒体人成单身职业NO.1。
网友“下田书生”分析:媒体人工作时间地点身不由己,可能会因为领导一个电话放了男(女)朋友N个鸽子,现在都说最温馨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不能经常在重要节日在一起,自然就会成为媒体人难“脱光”的原因。
身居于斗室心怀中南海
媒体人“伯通”曾在“i黑马”网撰文称,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其稳定态,在稿费方面无法弥补的,注定要从精神方面加以填充。而《看天下》记者王晓则认为,新闻人精神蜕化的背后,是收入的失落。
每月拿着块,和一帮一月拿数十万的公司老总们高屋建瓴地谈产业规划,是财经记者;每月拿着块,留着哈喇子说着年薪百万以上的人怎么吃穿玩乐,是时尚记者;每月拿着块,两眼放光地写“中国向何处去”之类的文章,是时政记者;每月拿着块钱,全国各地要追查真相,常常被赶出门偶尔被追打,是记者中的战斗机,调查记者。
这是王晓对新闻行业的吐槽,“十年无增长是对纸媒行业的一个描述,所以这个行业现在招聘时都不好意思说收入,而大谈理想。”
不过,从国家统计局年公布的各行业薪水排行来看,媒体人的收入似乎并不算太惨淡。数据显示,传媒出版行业税前年收入平均为11.81万元,企业薪酬增长率11.08%,员工离职率23.47%,在各大行业中排名第八位。
刘叶(化名)年成为《南方周末》记者,从普通记者的甲等做起。王晓介绍,刘叶的底薪是元,税后多。按照每月写两篇稿子来算,他一个月大约能拿到八九千元,外加每月元的交通费、通讯费报销。“这些钱在北京够干吗的啊?”刘叶说,光租房子,每月就得花去三千多。
“伯通”则表示:媒体是一个奇特的行业,在大学毕业头两年中,几乎没有几个行业的收入能与媒体相比。譬如在一线大报,只要肯勤奋做版,认真码字,当一个月入近万的编辑或记者并不困难;几大门户网站也很容易给毕业生开出6K以上的薪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当同龄人的薪水接连攀升时,媒体人的收入却依然原地踏步。
“我已经见过太多新入行的菜鸟与干过5年甚至10年的老手拿几乎同样薪酬的情景(收入差距不超过30%),在大多数行业中,这是无法理解的。
借用梁剑的话,直到今天,我依然对那些身居于斗室、拥挤于地铁、叹息于房价,但心怀中南海、指点钓鱼岛、快意平西王、发动键盘革命的战友们心存敬意。”
除去薪酬,在福利方面,新闻人又成“最苦逼”。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年12月,一份名为《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调研报告》的白皮书在北京发布。
白皮书显示,在通用的十大行业分类中,广告/传媒/印刷出版业福利优劣排名最末。传媒出版企业对其福利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评价较低(56.65),这意味着传媒出版业的企业主认为福利投入“得不偿失”,投入意向较低。
基本社会保障项目方面,只有传媒出版业的生育保险覆盖率最低,统计上低于平均覆盖率(64.1%)。非保险类福利方面,传媒出版业既不太重视员工体检,又不太重视员工培训,覆盖率分别为60.7%和57.9%。
记者不建议高考“状元”报新闻学,是“业界良心”还是“怕被抢饭碗”,都只是网友戏谀。
毕竟,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苦,也有异于其他行业的优,“状元郎”吴呈杰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回应称:虽考虑学金融,但新闻仍是理想,以后想当财经记者。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最好的去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