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现代快报寻访第11站清凉山

阴沉的天、灰色的雕塑,水泥鼎上写着77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沉痛历史: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河海大学的同学们在纪念碑前祭扫、献花、默哀……近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河海大学的学子们和现代快报记者一起寻访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这里,既是死难地,也是丛葬地,死难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郭必强说。现场,当河海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四学生于晓飞宣布默哀时,正巧课堂铃声响起,就像给现场发出了一声声的“警报”。

祭扫

拿起扫帚,轻轻扫去纪念碑前的落叶

11月26日下午2:30,天有些阴沉,像大家沉重的心情。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40余名学子,聚集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前。

77年前,这里是清凉山余脉,是一片野岭。如今,这里变成了校园内每年学子们都要去祭扫的地方。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园的一个山坳中间,附近的树木高达二三十米,粗的一个人都环抱不过来,细的则差不多碗口粗,树干笔直,像是在守护着纪念碑下掩埋的无辜魂灵。

纪念碑3米多高,由水泥砌筑而成,底座是3级圆形的台阶,碑身则呈3个人字形,“托”着顶部的一个鼎。鼎的正面,阴刻着“居安思危”四个大字,背面则刻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激励后人,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特立此碑。”碑身上有中、日、英三种文字,以警示世人,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旁边,还有一个水泥碑,上面写着:年,12月奠基。“这个小碑,我还是第一次注意到。”于晓飞说。说着,他沿着纪念碑的外围绕了一圈。这个地面很特别,全部用规整的鹅卵石铺砌。“走在上面,感觉心在颤抖,感觉这些鹅卵石就是一个个死难者。”于晓飞说。

由于是初冬,纪念碑旁的树叶纷纷落下,落在台阶上。于是,于晓飞他们找来扫帚,把上面的落叶轻轻打扫干净。

默哀时,课堂铃声给同学们拉“警报”

丛葬地纪念碑前,学子们排成三排,在碑前站好。

学子们站好后,学生代表邵天圆手捧一束黄白相间的鲜花,走到碑前,轻轻放在台阶上。然后,于晓飞倡议,大家一起默哀。

巧合的是,当于晓飞宣布默哀时,身后的课堂铃声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就像给同学们特意拉响的警报,这铃声响了足足有一分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中,唯独这一处刻有‘居安思危’四个字。因为,这里既是死难者的遇难地点,也是丛葬地。立碑纪念,是希望大家能居安思危,记住过去屈辱的历史。作为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更要发奋图强,焕发工作热情,好好建设国家,这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祭奠。”郭必强对现场的学子们说。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赵老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个丛葬地纪念碑,他们每年都会来祭扫。尤其是每年的12月13日,只要从华水路路过,就能看到纪念碑前面放着许多鲜花和花圈。

赵老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让学子们不要忘记历史,河海大学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大一新生来参观,到丛葬地纪念碑前祭扫。

这个碑,像众人用手托起一只鼎

北极阁、五台山、普德寺、花神庙、清凉山、上新河、挹江门、草鞋峡、中山码头、燕子矶、汉中门……现场,郭必强给学子们当起了“讲解员”。他说,南京20多处侵华日军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每一处纪念碑的造型都不一样,这些纪念碑都是请专家根据历史、地形精心设计的。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则像众人用手托起一只鼎。

“每个纪念碑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代表意义。”郭必强介绍说,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的碑身三面为3个“人字形”,象征“30万”中华儿女屹立大地;碑座采用3层圆形的红色台阶,象征着30万同胞血洒江山。

这个纪念碑的修建,《河海大学校史》也有记录。纪念碑建于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当时的河海大学还是华东水利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达30多万,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个数字,所以设计了三棱构成的碑身,同时高高擎起一个象征中华民族鼎立的古鼎。”郭必强说。

讲诉

机枪扫射,数百人被活活烧死

“77年前,这里是清凉山北麓,比较荒凉。”郭必强说,在现场,依稀可以看出77年前的样子,这里是一个山脉,山坳这边是池塘和桥。

这里的大屠杀发生在年12月14日左右。郭必强说,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走访到一位姓俞的幸存者。“俞师傅自己就是当事人。年,俞师傅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上海做印刷生意。淞沪会战后,他们回到南京。年12月14日,日军在吴家巷搜寻中国士兵,当时,俞师傅和好朋友都被搜身。日军在俞师傅身上搜出了一个写满通讯录的小本子,本子上有两个日本人的名字。看到这个本子,俞师傅被拉到了一边,而他的朋友则被拉到另一边。不久,俞师傅就听到了一阵阵机枪扫射的声音……”郭必强对现代快报记者说,这位俞师傅于10年前辞世。老人生前,亲人都不敢给他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怕他看了难过。

被日军抓去屠杀并死里逃生的金家仁也曾回忆说:“当时我家住宁海路,有一次,日军进行大搜查,把人全部赶到街上去。我当时的职业是厨师,天天拿菜刀,所以手上有老茧。日本兵看我年轻,手上又有老茧,就把我从人群中拉出,立即绑起来……我被带走,和其他被绑的人一起送到清凉山,用机枪进行屠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被人松了绑以后,立即去看妻子,医院抢救。”

南京大屠杀时期担任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难民收容所小组长的刘世尧老人也曾回忆:“日本兵将数百名中国人带到清凉山附近的一个大防空洞里,把人推入防空洞中,先用汽油燃烧,再用机枪扫射,将数百人活活烧死。”

魏特琳日记,记载了清凉山附近的集体屠杀

郭必强对现代快报记者说,清凉山丛葬地的死难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在东京审判中,中国方面提交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第号书证——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救济队掩埋组掩埋尸体统计表,清楚记录了当年埋葬在清凉山后山、清凉山坟地、韩家巷西仓山、古林寺山上等处的遇难同胞尸体数字。

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当年,美国基督会女传教士魏特琳也在日记中进行了印证。魏特琳在日记中记述说:“我们找到了那个池塘。池塘边有许多焦黑的尸体,尸体中间还有两个煤油或汽油罐。这些人的手被铁丝绑在身后。有多少具尸体?他们是不是先被机枪扫射,再遭焚烧?我不得而知。在西边小一些的池塘里还有20~40具烧焦的尸体。我看到这些人穿的是平民的鞋,而不是军人的鞋子。山丘上到处都是尚未掩埋的尸体。”

郭必强说,档案馆中有一份石养喜于年11月向南京市政府的呈文。呈文上写着:“日寇攻入难民区。于十四日,在清凉山附近,胞兄石养才(年四十四岁)、嫂徐氏(年四十四岁)、次侄小二子(年九岁),被日寇中岛部队暴兵用刺刀戳死。”

来源:现代快报









































白癜风吃什么药好
北京白癜风皮肤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ls/1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