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这天,李荷芝的母亲挥泪送别女儿,哥哥和父亲送她到南京下关火车站,从这乘车去上海
李荷芝与外孙张定胜
现代快报网电(记者 唐蕾 文/摄)十朝都会的南京,无疑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虽然我们眼前看到的,是繁华都市中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沧桑的历史悄然深埋于足下,一个平凡的都市人身后,也许就藏着一个家族隐秘而传奇的历史……《发现周刊》开设“口述历史”栏目,采访历史见证人,记录他们的所见、所历、所闻,用口述的细节,还原历史如果您是故事中的人,请拨打025-、(周一到周五下午1点到6点)和我们联系
-09-02 07:26:19.0口述:一名95岁南京“小女子”的不凡人生2109社会
学校当年只招女生,全国28个省,每个省推荐5名学生除此之外,还有50个名额,向社会人员招现代快报网盐城考,李荷芝就是当年报名的600多人中的一员
张榜时,李荷芝排在了第23名“学校不收学费,包吃包住毕业后,要么留校,要么安排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2元起步,逐年增长2元,涨到60元时,就可以还乡养老吃公家饭了”可是,希望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它在遥远的地方露了一下头,很快又缩回去了
两人认识后两个月就结婚了“好男不当兵,如果当初知道他是军人我绝不会同意的”结婚的地点选在当时被日伪占据的南京慧园街的“吴宫饭店”但汤锡銮现役中央军的身份,根本进不了城还好他在伪政府任军官的亲戚,帮忙弄来通行证,让两人风风光光办了婚礼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家乡滁县很快也被日军占领兵荒马乱中,大家只知道逃离家乡,至于怎么逃,往哪儿逃,并不清楚就这样,李现代快报电子版今日荷芝随家人竟跑反了方向,跑到了更早被占领的来安县,住进了当地的难民所
很快,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蚕桑学校不得不暂时闭校后来情势没有更严重,又登报召集学生回校上课坚持了几个月,在南京沦陷前,学校终于正式解散无奈之下,李荷芝回到家乡
命运似乎总在和李荷芝开玩笑,当95岁的她亲口说出这些故事,忆起那些人和事,透过那些骄傲、痛苦、坚定的神色,身后浮起的是一个世纪的潮起潮落与风云变幻
蚕桑学校的生活是李荷芝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无忧无虑的少女,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功课上“每天我们不是在课堂学文化,研究理论;就是穿着雪白的大褂,在实验楼里养蚕,那都是进口的蚕种”
相关阅读:
口述者:李荷芝 95岁 本文主人公现代快报电话
作为一名和时代共同成长的女性,李荷芝对未来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1936年,蒋介石五十大寿,南京的学生们每人捐款6个铜钱买飞机为蒋公祝寿“那天,天空中,飞机排出了‘中正’两个字”在人群中看热闹的李荷芝,可能不曾想到,自己的一生无法阻挡地和时代纠结在了一起
1950年初,一家人重新回到南京,过起了隐姓埋名的低调生活李荷芝当起了家庭主妇
转眼到了1943年,已经24岁的李荷芝因为照顾弟妹,仍待字闺中邻居给她介绍了未来的丈夫——汤锡銮汤锡銮是1938年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第15期毕业的抗日军官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耳聪目明、头发雪白的95岁老太太,思维敏捷,动作麻利,在对民国抗战史颇有兴趣的外孙张定胜的陪伴下,跟记者讲述起了那些遥远的故事正要出发,忽然家人慌忙现代快报网百宝库奔来,告诉他们一个噩耗
发生了这种事,李荷芝悲痛欲绝,上海也去不成了,即将展开的人生又一片死灰
“我心里明白要发生什么了他刚掀开我的被子,我立刻站起来他已经放下刺刀,开始脱靴子、松皮带了我站起来一边大声嚎哭,一边和他撕扯搏斗,心里一点也不怕,大不了就是一死鬼子拿被子捂我的嘴这时,周围有难民说:‘大家一起站起来’鬼子把枪托往地上一顿,周围立刻就鸦雀无声了”
因为勤奋好学,心思细腻,外籍教员将李荷芝从养蚕的普通科,调到了从事病蚕康复治疗的实验科,还安排了一名学员给她做副手
1935年,意大利政府与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合作,创办从事桑蚕养殖专业的专科学校“南京蚕桑学校”李荷芝看到招生启事后,便去赶考了
在这里生无锡现代快报活比之前好多了,李荷芝过上了官太太的生活,没事就打打牌、看看戏,有保姆和勤务兵安排生活,过得安逸闲适,这大概是她一生中最舒服的时光
然而不幸很快又到来了1940年春,邻居家的女儿嫁给了上海协和医院的院长,她打算带李荷芝去上海学医
小时候,李荷芝的父亲常年往返于家乡与南京,做茶叶生意李荷芝很想去洋学堂接受新文化,父母只答应让她在家乡念私塾,念了3年后,一个契机让她来到南京当时父亲的家乡徽州府石埭县在南京有个“石埭会馆”,每年会给来宁读书的家乡子弟提供20块大洋的补助就这样李荷芝进了“汇文女子中学”读了一年后,高昂的学费让她打了退堂鼓恰巧这时,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招生启事”吸引了她的注意
婚后,李荷芝很快就怀孕了然而,无锡现代快报地址抗战胜利后,当她生下第二个孩子10天不到,丈夫就不告而别了“我性格很刚烈,一定要找到他,问问他离开的理由”
李荷芝多方打听才得知丈夫的下落,追到了阜阳
1953年,生性好学的李荷芝不甘心只做个家庭主妇,这一年她以34岁的“高龄”考取了南京会计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在食堂做一名普通会计与此同时,丈夫因为过往历史,心中战战兢兢,思虑再三后,在1957年的春节花了3天时间,写了一份交代报告当然这份报告,成了“文革”中的主要证据,好在李荷芝不离不弃地照顾,让全家挺了过来这之后,便是平凡安定的晚年,子女孝顺、家庭和乐
苦中作乐 做个打牌、看戏的官太太
http://news.xdkb.net/img/attachement/jpg/site现代快报招考在线2//d43d7e44ac6d138e.jpg/enpproperty-->
聪颖过人 轻松过关考进洋学堂
奋斗不息 34岁的家庭主妇再次上学
被释放后,丈夫害怕自己过去的历史被清算,于是烧掉一切证件,还改名换姓
命运多舛 差点被日军凌辱,母亲中流弹而亡
李荷芝的结婚照
分享
(责任编辑:李婷婷)
希望破灭 学校因抗战爆发而解散
日军占领家乡后,推行“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在滁县当地开办了“安徽省工业中学”,推行日文教学,试图奴化中国人的思想为了生存,李荷芝也去上学了,这样至少在街上碰到图谋不轨的鬼子时,可以用日文告诉他“我是安徽省工业中学的学生”,免于纠缠至今,李荷芝还能用日语流利地说出这句话
原来,母亲送走李荷芝后,进东城门时,因想念女儿,现代快报招聘信息神情恍惚间忘了给日本哨兵行礼,被抓起来罚站在城门口这时东门外牛市一头受了惊吓的疯牛猛地窜出,直奔城门日本鬼子立即开枪,不幸流弹击中了母亲,当场毙命
李荷芝的父母与小弟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三年内战开始,1949年4月,李荷芝全家随部队准备逃往上海登船去台湾,结果在常州被俘,被关押在了天宁寺
那时,她十八岁,正是花样的年纪一天晚上,她穿着红毛衣,瑟缩在难民所的床上一个鬼子提着马灯走进来,门口还有两个鬼子持枪把守着鬼子一个个掀开难民的被子,找寻“花姑娘”,终于到了李荷芝的床前
正在这时,命运向她敞开了垂怜的大门难民所外传来了两声枪响鬼子立刻停手,拿着枪就奔出去了李荷芝捡回了一条命
李荷芝现在还记得当年赶考的情形,考南京现代快报地址场设在中央大学,考试进行了两天,第一天考题是一篇自传,第二天考数学“我现在还记得最后两道大题的答案,一个是0,一个是1,我全答对了”想到70多年前的这场考试,李荷芝还是充满自豪除了文化课外,学校对身体素质考核也极为严格,尤其是视力,因为学生将来要与细小的蚕丝、蚕子打交道李荷芝都轻松过关
1919年,这一年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然而,对于安徽滁县一个普通茶商家庭来说,任何运动都比不上女儿李荷芝的出生从她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平凡的一生就注定与这个不平凡的时代紧密相连她曾是为国捐机的爱国学生,是宁死与日军搏斗的不屈女性,是打牌、看戏的国民党官太太,是一名经历了世纪风风雨雨的“小女子”,而如今她是个有满腹故事的95岁苏州现代快报电话老人
原来当年国民党大量裁军,汤锡銮习惯了军人生活,不愿离开部队便托当时在安徽阜阳师管区任团长的亲戚“走后门”,去那里负责部队收编、遣散工作
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