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还原南京会计师用木作打造一波ldq

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最近聚焦传世年的古籍《天工开物》。书中插图展示了大量农具,它们难制作吗?

72岁的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非遗传承人陈和生,根据回忆在退休后十多年间,用木作还原了多件(套)这样的老农具,堪称一套立体版的《天工开物》同款农具。

陈和生和他的微型木作,早已是"网红",现代快报此前也曾报道过。3月16日,现代快报记者前往陈和生家,他当即找出书中同款农具木作,还现场操作演示起来。

神还原立体版《天工开物》同款农具

△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非遗传承人陈和生

当天下午,陈和生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午他刚刚完成了一套"牛碾"。茶盘大小的一块木板上,两个人形支架撑起一根木梁,下方连着碾盘,拉着就能转动。陈和生说,眼前这个微缩版的模型,实际大小要占到两个房间,碾盘由一头牛拉着转,给稻谷脱壳。

△《开工天物》图书

"贵五谷而贱金玉"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提到的理念,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里,也反复提到这句话。"乃粒"是开篇第一卷,记录了一整套的农耕生产工具,还配上了相应的插图。巧的是,陈和生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中的农具系列,刚好组成一套立体版的《天工开物》同款。

△踏车汲水

从用耜耕地、用耙碎土,到踏车汲水、灌溉稻田;从利用牛碾给稻子去壳,到用风扇车给脱壳的稻谷去糠秕,再到用踏碓、杵臼把米舂成米粉……这些生产工具和劳动场景,宋应星用图画勾勒定格,陈和生则用微型榫卯结构木作"神还原"。

△牛碾

陈和生说,他的木作,都是根据农村生活经验还原,"图纸"都在脑海里。《天工开物》是他手头的一本重要参考书,比如,如果拿不准一些农具叫什么名字,他就会翻开书查一查。

宋应星书中的插图其实也有漏洞

"宋应星的这部著作很伟大。他记录的农具,可能当时已经使用了成百上千年,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在使用这些农具,这是我亲历的。"陈和生说。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在用木作复原农具的过程中发现,《天工开物》的插图中有一些"漏洞"。比如,炒、蒸油料的"甑",有密密麻麻气孔的一面应该朝下和锅接触,方便蒸汽进出,并且顶上有锅盖,而书里画成了气孔朝上。榨油料的"南方榨"画得太简单,看不出它复杂的内部结构。弹棉花用的可以弯曲的竹片,书中画成了绑在柱子上,实际上这样不稳定,因此需要绑在腰间操作。

陈和生的木作,都是纯木结构打造,深浅不同的木料表现不同构件,全靠榫卯结构链接,没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也不涂饰颜料。

更"神"的是,农具可以活动的关节,木作对应部分也是灵活的,可以操作演示,场景重现。比如,纺棉纱的纺缕,轻轻拨动把手,就能运转起来。

为了准确还原,他不仅要构造农具的外形,还得弄清楚它们的内部构造。为此,他往句容跑了好几趟,去当年生活过的农村实地寻访,向当地老农民询问。

他用农具木作讲述昔日"农村生活"

陈和生家的电视墙,被"打造"成了他个人作品专属的陈列展览区。一排排展架上,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微木作。退休后的10多年间,他已经积攒下多件(套)"家当",农器具是其中占比很大的一个系列,也是他年轻时农村生活的一波"回忆杀"。

"那时候我还年轻,在农村天天干农活,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现在想起来,还是回忆满满。"他总想把过去的事讲给孩子们听,但听得多了,孩子们总是不耐烦。于是他想到,不如以微型木作的形式,将从前劳动、生活场景来个"昨日重现"。

退休前,他是一名会计师,没学过一天木工。木作,是他儿时的爱好。手枪、红缨枪等各种小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退休后,他重新拾起了这个爱好。刚开始做的时候,手头没有木材,他用断了的筷子,做出了指甲盖大小的钉耙和锄头,用黑色的紫光檀表现铁制的部分。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系列微型"老农具"接连诞生。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放在手掌心"摆弄"。木作虽小,却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每一件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为了复原"牛碾",他光制作就花了五六天,此前还往句容农村跑了3趟,询问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反复推敲。相比之下,脚踏式的水车结构更复杂,制作花费了40多天。

"对照《天工开物》,再结合我自己的农村经历,很感慨。千百年来,在中国的农村,人们就靠着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从事着农业生产。然而,最近这些年来,它们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陈和生说,他想动手把这份记忆保存下来。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工作"计划已经排满了,其中包括手摇水车、织布机、古井等。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刘静妍/文吉星郑芮/摄

编辑:西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bbfz/13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