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饮食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705/5514531.html
在一度引发聚讼不已的巨大争论的视频《后浪》中,“前浪”为青年一代或者“后浪”们准备了一次声情并茂的赞美、“献媚”的表演,没成想,却衍变成了一场罕见的舆论的大型翻车现场。“前浪”们措手不及,难道赞美年轻人、鼓吹青春也有错吗?按照以往的话语逻辑和意识形态,你几乎没有理由否定这篇精心策划、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青春宣言。“你们是最好看的风景”“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然而,这些语重心长、“爹味十足”的心灵鸡汤暴露了“前浪”们的傲慢,哪怕这种傲慢以一副谦和、慈祥的面孔出现。清醒的“后浪”们认为,这“本质上是资本与父权一次合作——它向年轻人献媚,本质是向消费主义献媚,它致敬年轻人,本质上维护和致敬的是‘前浪’们掌舵的时代”(曾于里)……“前浪”们还没弄清楚,他们在权力的让渡和承传关系中伸出的那双温暖的右手,握住的不是“后浪”们的右手,而是自己的“左手”;“后浪”们并不需要成为“前浪”的“后浪”,他们只需要独立定义自身的自由和权利。今天我们就与青年作家周恺聊一聊他们眼中的“前浪”和作为“后浪”的“他们”。
何同彬周恺/文B站的用户特别擅长
消遣和解构严肃的话题
何同彬:B站的《后浪》有没有看过?有何感想?或者就谈谈你眼中的“前浪”们。
周恺:看过,我没觉得有那么严肃,又是资本,又是父权的,我就把它当一条广告看,我不知道这条广告有没有别的地方给投了钱,如果有,应该是有人被糊弄了。何老师经常上B站吗?
何同彬:App我下了,上得不多,看看视频还行,融入不了它携带的那种文化,包括社交方式,很多术语、英文缩写看不懂,还要去网上搜索什么意思。
周恺:就我的感觉,那上头的用户不正经的应该比正经的要多,他们特别擅长消遣和解构严肃的话题,别说这样的“后浪”,就算是换一种“后浪”,照样翻车。在某些时候,消遣和解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性,拿什么都不当回事,看起来好像挺消极、挺傻缺的,但这就是眼目下最有效的抵抗方式。当然,只是在某些时候,当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扮演某个角色时,或许是职业上的,或许是身份上的,我们就迅速放弃了那种消极的抵抗,融入到了旧有的秩序中,我看你有一条笔记谈到:“秩序在收割一切,收割一切可能对秩序造成威胁的各种力量,青年、新人就是这样一种具备某种潜在威胁的虚构性力量,一种正在被秩序改造并重新命名的新的速朽。”我是觉得,未必是秩序在收割青年,更有可能是青年在利用秩序,能够带来利益的秩序,我们维护它,不能带来利益的秩序,我们嘲弄它,这是跟上一代人很大的一个区别,对上一代人来说,秩序除了意味着利益,还意味着牺牲。
何同彬:消遣、解构、嘲弄、无厘头,包括B站的鬼畜文化,这种试图颠覆固有秩序的亚文化手段从文化属性上来看由来已久,西方就不说了,你们的前浪“70后”“80后”,甚至更早的“60后”有一批人也曾经以为据此可以造成旧的文化的瓦解,并建构新的文化,但很显然,他们在获得局部快感、局部修正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秩序还是原有的秩序。作为90后你认为可以在“不牺牲”的情况下“利用秩序”,这样的信心建立在什么前提之上?
周恺:“局部快感”这个词很准确,而且结果多半也是你说的“秩序还是原有的秩序”。我只是在说一个现象,不带是非判断,90年代末,年初,甚至年前后,你都能看到一套隐形的民间秩序存在,各个维度都有,而现在这些秩序正逐步消失,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原有的秩序越来越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更自私,我们更愿意依附于秩序,并嘲弄秩序。你之前引用过一个90后作家的话,“你们鼓励我们写不一样的东西,写更当代的题材,我们写了,你们又不发,而那些发表的、得奖的全都是老的东西,陈旧的东西。为什么?”然后你说你无言以对,却颇为喜悦。我明白你喜悦什么,我也明白这个90后作家在说什么,他无意于去改变什么,他只期望你们来改变。我身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方我们都认识的大头马、陈志炜还有黎幺,这个名单可以拉很长,当然也包括我,秩序收割我们了吗,我觉得没有,我们有没有依附于秩序,我觉得有,将来秩序会不会反噬我们,说不定,这就是前提,不是信心的前提,是无奈的前提,在这个无奈的前提下,姿态就尤为可贵,消极的抵抗的姿态,当然,我很希望我的观察是错的。
70后、80后作家和50后60后作家其实是同一代人何同彬:“前浪”阎连科老师说:“今天这个时代给70后80后作家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空白期,是他们一鸣惊人最好的时候,只要谁能写出和50后60后作家同水准的作品,那就把所有的作家都盖过去了。”这让我想起你在《青年写作的可能性》中,回忆自己的一篇小说里借诗人之口说21世纪的小说应该是雨果、福楼拜、托马斯·曼、马克·吐温、福克纳、马尔克斯、昆德拉、村上春树、萨尔曼·拉什迪、赫塔·米勒……的反义词,是沈从文、鲁迅、莫言、阎连科、苏童、王安忆……的反义词,接着你说,“如果彼时彼刻,我知道自己后来会写《苔》,我想,我会觍着脸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上去。”你的意思是不是《苔》的写作延续了某种传统,使你的写作没能成为“反义词”?那这是不是就落入了前面阎连科所预想的后辈写作者所谓的“一鸣惊人”的套路?
周恺:我去搜了下阎老师那段话,后面还有一句“就像乔伊斯把托尔斯泰那页掀了过去样”。问题是乔伊斯写《尤利西斯》,肯定是在拿托尔斯泰那种史诗式的作品在做参照,以反经典的形式构建起新的经典,不光乔伊斯是这样,二十世纪绝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但70后80后作家是不是愿意拿50后60后作家的作品做参照?我感觉,他们不屑于这么干,他们的脐带不是连在中国的50后60后作家这儿,而是直接连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马尔克斯、加缪、卡佛、波拉尼奥那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跟50后60后作家其实是同一代人,至于是不是能“一鸣惊人”,并非“水准”就能决定,里头还掺杂了很多别的因素,单说水准的话,70后里头,盛可以早期的几部长篇,阿乙的一些短篇,80后里头,东北的那几个作家,水准肯定是不比50后60后差的。阎老师前阵子跟我们上课说的另外一段话,我觉得更有意思些,原话我记不住了,大概就是说,他们这一代的作家,其实都是用20世纪的技巧,讲19世纪的故事,如果讲套路,我觉得这个叫套路,从这个角度说,《苔》肯定是循着这个套路来的,但我想说的“反义词”不是这个意思。那段话是我写的一个短篇里头的,那小说没发表过,写的是一个诗人伪装成刺青师,把作品刺到人身上,唯有所有的人皮凑到一起,才可以看到作品的全貌,它隐藏了我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作者、作品、载体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是书写有没有可能是纯粹的,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是指向21世纪文学的。
《苔》周恺著中信出版集团文学可能从虚无开始,但并不被虚无限制何同彬:你在跟余幼幼她们的对谈中说老一辈作家老是拿经验说事,借此对年轻写作者实施“降维打击”,可他们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饥饿和波折”,但还是“写成一坨狗屎”。什么特点和品质的作品在你看来是“一坨狗屎”?
周恺:“狗屎”说得太过了。这么说吧,他们的作品跟他们的经历不匹配。最典型的就是路遥,前阵子,我找了些他个人的材料来看,包括他“文革”时期的表现以及几部作品中的原型,这些背景远比他的小说更精彩,甚至有些研究者的论文都比原著精彩,作者大于作品,这就有问题了,说明作品的经典化是被别的东西给拔上去的。
何同彬:你说,文学是属于“上帝”的时代,它赖以生存的点就在于奇迹,在于一些字、一些词、一些句子、一些人物、一些情节凭空冒出来,它甚至连“虚无”都不可能抵达,更不用说去抵达比“虚无”更深的东西。又说,“要想真正从虚无出走,去触碰、构建或者看见自身”只能离开文学。再跟我们解释解释这两句话。
周恺: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反驳,当时好像是聊到怎么摆脱虚无,我一开始觉得文学始终被虚无限制着,是因为文学是由“一定是这样吗?”开始的,它既不是阐释,也不是否定,它是对确定性的质疑,是对边界的质疑。但后来细想,又觉得文学可能从虚无开始,但它并不被虚无限制,就拿加缪的《局外人》来说,它的发端是对存在的质疑,但行进过程中,它靠的不是缜密的逻辑分析,而是一个接一个的灵感,凭空出现的灵感,这就是奇迹,文学被奇迹限制着,在哲学与历史一次次被终结后,它却延续了下来,靠的就是这个。
何同彬:你觉得你“成名”了吗?或者说这些纷至沓来、“可有可无”的声名有没有给你带来困扰?体检时心电图的异常曾经让你产生死亡的“紧迫感”,作为一个90后写作者,有没有恐惧于自己可以预知的未来?
周恺:没有,我倒是想,有声名是好事,至少可以带来些便利,那些所谓的声名的困扰跟日常生活中诸多的琐碎的麻烦比较起来,不值一提,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已经很难再单纯靠写作成名了,大众的焦点早已转到了影视和网络上。我其实还是挺庸俗的,从来没有恐惧过那些可以预知的东西,对我而言,最好的状态就是按部就班,我恐惧的是不可预知的部分。
对谈嘉宾
何同彬
青年评论家,《钟山》杂志副主编。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读家对谈”栏目嘉宾主持。
周恺
年出生于四川乐山,作品多见于《天南》《山花》《青年作家》《作品》《芙蓉》等杂志。年出版长篇小说《苔》。
上期中奖名单
奖品领取说明
请以上幸运读者于七天内联系后台
留言备注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
我们将把《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寄给您
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奖品领取资格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编辑:菜虎
?copyright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路内
赵敦华
杨雨
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蒋广学
于坚
徐风
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贾樟柯
黄荭
范金民
臧棣
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西蒙·范·布伊
多米尼克·西戈
严歌苓
格非
许子东
鲁敏
马原
叶舟
葛剑雄
韩青辰
张纪中
叶兆言
闻人悦阅
刘震云
白先勇
阎连科
池莉
张怡微
朱德庸
韩松
马伯庸
笛安
李洱
梁晓声
王大进
孙甘露
包慧怡
郭爽
刘晓蕾
孙频
孙惠芬
祝勇
班宇
毛尖
吴俊
陈楸帆
蔡骏
叶弥
黄菡
刘亮程
迟子建
徐则臣
顾彬
刘东
理想国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
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视频4·23相约玄武湖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三城记:文学让城市更美好
创意写作:文学祛魅之后创作何为?
秦淮河边那些事,“水太凉”只是故事的开头
文学苏军:青年作家和他们的新写作
庞余亮x汪政:从“背影”到半个父亲在疼
对谈视频
徐静蕾家族百年传奇
徐父潜心十年著《父亲的军装》
苏轼x李清照x赵允芳的非虚构
年前,他们也曾是流量小生和小花
苏童x阿来
《云中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云中村(对谈视频)
专访视频
《钟山》之星文学奖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青年作家集体点亮
《面孔》:女摄影家镜头下的中国表情
专访视频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rc/1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