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俞家的客厅便是书房。俞律常与夫人李玉琴在此“书画齐鸣”。采访那天,当李玉琴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灵动的《松鼠枇杷图》后,便放下了笔,轻声道:“你题字吧”。俞律思索片刻,在画上题写“丰收”二字。此情此景,实属美好。
作家薛冰曾说:“俞律老是南京城‘最后’一位才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大多数往事对俞律而言已是云烟,他谈论最多的,还是读书、写字、画画、散文、诗词、戏曲、吟诵,这些一直陪伴着他的人生。
“我今年95岁了,我知道我应该休息了,但是我身体还可以,而且我对文学的感情太深了,我丢不开文学,我要干下去。”俞律扬声说道。
王凡张垚仟/文
牛华新/摄
__01
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定义俞律的身份。他是小说家、散文家,他是书法家、画家,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他擅吟诵,又唱京剧。他的人生,仿佛就是一个传奇。
记者登门采访那天,俞老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迎接,笑脸盈盈地望着我们这群小辈。落座后,话匣子由年他在《曙光》半月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启,因为那是他文学生涯的开端。整整80年之前的往事,老人家记得清清楚楚。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上海沪新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同学们在一起都喜欢文学。在一位同学家里的小楼上,我们办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经常去阅读,受到文学的影响很深。”在俞律的回忆中,他们这群学生执笔为矛,共同创办了《曙光》半月刊,上街叫卖,“学生们都热血沸腾。我们拿刀拿枪拿不起来,就拿笔。”在《曙光》发表文章之后,俞律又陆续在《大公报》《文汇报》《申报》等刊物发表散文、小品、诗歌。
《湖边集—俞律小说散文选》
俞律著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如果再向前追溯,俞律的文学之路,受到父亲的影响至深。
父亲俞牖云是沪上“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国学功力深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早在幼年时,俞律便跑到父亲的书房,读遍了四大名著与唐诗宋词。
不过,在俞律中学毕业后,做中学国文老师的父亲却并不主张俞律进大学后学习中文。“我是家中的长子,父亲认为饭碗是很要紧的。”俞律因此进入了上海光华大学的金融系,毕业后进入了银行工作,年因工作变动来到了南京。
可能俞律自己也没有想到,生于扬州、长于上海的他,最终是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实现了文学梦。
年,结束了江浦务农的生活后,俞律放弃回到银行,前往南京市文联工作。作为南京市文联的元老级人物,他见证并推动了南京文学事业的发展。
俞律接受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记者专访
__02
就在几天之前,3月12日,一场由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花开金陵四十春”文学创作讲习所暨青春文学院创办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举办。俞律很遗憾,他因急性腰肌损伤未能前去参加。但他的名字,却在聚会上被大家心心念念。
年2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文联主持、文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市作协前身)具体操办的“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下称文讲所)正式招生。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任所长,南大的另两位教授包忠文、裴显生以及文学工作者协会的刘舒为副所长。
刘舒是文讲所的发起人,俞律当时是刘舒的助手,参与了讲习所的筹备与具体执行工作。
那几年,在南京鼓楼废弃的检阅台,夜夜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这里开课。
“我跟学员们讲,文学这个东西你一迷上之后,你就丢不开了。一定要‘迷’,不‘迷’的话,你搞不好的。”在俞律眼中,那些怀抱着文学梦的年轻人非常可爱。
“那时学员有多人,听完课一般都要到十点钟,很多住在浦口的学员需要渡江回家,第二天早上他们还要上班。”俞律和同事们在学员们下课后,还要再开小组会议,评点、修改学员们创作的散文或者诗歌。“年轻人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请了很多有名望的作家、教授做文讲所的老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春文学院留影
那些年,杨苡、萧军、顾尔镡、叶至诚、赵瑞蕻、梁晓声等著名作家、教授都在讲习所授过课。在俞律的回忆中,翻译家杨苡的课特别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因为她的普通话说得特别好。
因为学员大多是工人,学费便以够解决必要开支为度,每年每人50元。让俞律特别感动的是,很多作家知道文讲所的状况都义务讲课,“梁晓声是因为到南京市文联办的《青春》杂志改稿,被我们留在南京上课。当听说讲课费是从微薄的学费中支出的,他坚决不收,还从《青春》给他的稿费中拿出元捐给了文讲所。”俞律回忆,梁晓声当时在南京改稿的作品就是日后大火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
年,讲习所由面授改为函授,更名为“青春文学院”。由俞律任教务长,冯亦同、林震公为副教务长,学员规模多达两万多人,后来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作家,有的成为文化机关、报刊、电视台的负责人。青春文学院为延续南京的文学薪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成为南京文学史上重要的存在。
作家薛冰是文讲所学员中的一员。“文讲所是我们开拓视野、进入文学、改变命运的平台。能同时接受高校的名教授、国内的名作家这两方面名家的教诲,那时是十分难得的机缘。我在那天的座谈会上说:正因为我们是从这个高平台起飞的,所以应该比别人飞得更高一些。”薛冰说道。
《菊味轩诗钞》
俞律著出版社:黄山书社
这一两年,这些学员又慢慢地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被一个一个找回来,他们时常聚在 俞律为现代快报《读品》周刊题字
__0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应记者之邀,有着“金陵吟诵第一人”之称的俞律吟诵起《早发白帝城》,他声音洪亮,唱腔婉转,和摆放在电视柜上那张摄于年的“俞律戏照”一样,神采奕奕。
“中国古老的吟唱方法多了,我采取京剧的唱腔,把音乐性和节奏性利用到吟诵当中去,所以我的吟诵肯定比人家好听。”俞律分享道。
少时,俞律常去天蟾舞台看戏,那里常有梅兰芳、尚小云、谭富英这样的京剧大家来表演,他看着看着,也就唱上了。大学二年级时,俞律特意拜京剧名家苏少卿为师,学习老生唱腔。有感于俞律“问道”之诚,苏少卿以培养专业演员的方法严格训练他,俞律由此得到亲授。
俞律和夫人李玉琴的相识,也正是因为京剧。“我到苏先生家学戏天天碰到她,她是苏少卿先生的外孙女,可以说没有一天不见面,年轻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相悦’的感情,我看到她很高兴,她看到我也很高兴。”两人相识时,李玉琴十五岁,四年后两人结了婚,今年,李玉琴也已88岁高龄。
采访那天,夫人李玉琴一直陪伴在旁。李玉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女。她并不多说什么,只是陪伴着。
俞律与夫人李玉琴的结婚照
如今,两位老人居住在南京秦淮河边的寓所里,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书桌两侧各放了一把椅子,他们会各自读书、写字、画画。
俞律为书斋起名“菊味轩”,凝结了他数十年诗词创作心血的《菊味轩诗钞》,以及与夫人的画册合集《菊味轩画钓》均是以此为名,豁达、淡然的心境尽显其中。
因为年纪大了,李玉琴现在很少画画。采访当天,当她应邀画完一幅生动的《松鼠枇杷图》后,俞老照例题字,写上了“丰收”二字。记者问她:“是您心里想的那个意思吗?”她笑着点头。这大概是多年相伴相知才有的默契,他们是彼此的知音。
“我们共同爱好京戏,她也爱好文学,她很喜欢读我的诗。我们是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互照应、相互关心。我们现在还能够自理,两个人相互照应要比请一个工人到家里来照应好得多,贴心、了解。”俞律说。
俞律与夫人李玉琴的日常
看得出来,年龄是俞律的骄傲,书画作品落款处,他习惯写上“俞律年九十五”。“我是丁卯年出生的,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属兔的人今年95岁。”
俞律的长寿秘诀正是写字。“我每天写字,写字有一种运动的感觉,对身体来说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书法家很多都长寿。”
俞律的书法师承著名书家萧娴。作为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婿,俞律的画风则在沿袭李门意蕴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风格。在江浦务农期间,俞律还与书法大家林散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法、绘画都受到他不少指点。“书法要下苦功的。我经常要临字帖,这是一种充电,要不断地提高。”他拿出书桌上的一本《王铎书法精选》向记者展示,“这就是我充的电。经常写,你的手腕就活了。写字也是一种动脑筋,脑子不动的话呀,要生锈,我每天都得动脑筋,每天都在思考文学,所以我绝对不会得老年痴呆症的。”在俞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nr/13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