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头条新闻APP的视觉影响因素与记忆

程少为挂号多少钱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张晗,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教师,副教授。

本成果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阅读对青年社会共识的影响研究”(17CXW)支持。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新闻阅读转型

报纸曾经是我国居民阅读率最高的媒体类型,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的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年报纸阅读率达到顶峰,73.8%的城镇和农村居民读过报纸(韩阳,)。近几年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报纸阅读率有所下降,年仍维持在37.6%左右,即任意地区仍然有三成多居民阅读报纸,但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报纸阅读的研究却屈指可数。

这一方面与报纸的媒体特性和生产规律有关。报纸属于大众传播的单向度传播介质,虽然读者来稿、读者座谈等能够反映部分的阅读体验,但信息往往是滞后和分散的。我国报纸对阅读率这项指标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尚停留在重视发行量的粗放阶段(陈崇山,:)。报纸的管理者或缺乏真正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意识,或缺少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为实现形式上的新颖、美观或独树一帜,报纸改版时常以个人经验或行业趋势为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是受众调查整体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受众调查自年的北京调查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由最初的新闻界“大兵团作战”,统一抽样、统一实施、数据共享,到上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影响,受众调查成了“商业机密”,形成新闻传媒各自为政、相互保密的局面。调查数据往往得不到深入开发和充分应用,甚至“报喜不报忧”,严重阻碍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尽管部分地方报纸如《广州日报》《现代快报》《重庆晨报》《深圳侨报》等开展读者调查,但此类调查在方法上采用读者填写问卷的自主报告式,在调查内容上往往停留在人口学特征、购买途径、购买目的、阅读频率、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兴趣、改进建议等行为层面研究,尚未深入到阅读的心理和认知层面。

新闻客户端又称新闻APP,是安装在移动端提供新闻资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在媒体形态从报纸、广播、电视向多媒体、网站,特别是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以APP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不仅可以整合最新的新闻资讯,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并且与用户接受新闻资讯的实效性、滚动式、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相契合,同时媒体机构生产的新闻作品与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相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专业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新闻APP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产品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新闻APP已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47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20亿,占手机网民的82.3%,年增长率为8.5%。根据iMediaResearch研究数据(艾媒咨询,年2月12日),截至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增至6.36亿人,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活跃用户前5名分别是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天天快报和新浪新闻。

(二)视知觉模式与理解记忆

视觉是一种距离感觉,通过接收物体特征和位置的相关信息让我们了解对象、环境并与之互动,知觉的目标是接收关于世界的信息并对其做出解释,是人们认知的原材料,但视觉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十分复杂。国内外许多关于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阅读理解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接受活动,也不只是对词、句甚至语篇的理解,而是在大脑中建立一种模式的过程,是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的、不断推测的过程。

虽然视觉系统在各区域中存在交互联系,但视知觉被认为是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相结合的产物,自下而上的加工由来自物质世界的感觉信息驱动,自上而下的加工主动寻找和提取感觉信息,由知识、预期和目标驱动(史密斯,科斯林,/)。

图1:两种视知觉模式

关于两种视知觉方式,较早开展研究的是语言学者,认为自下而上的阅读是“字形序列到声音形式的编码,然后再解码成语义信息”(Gough,:-),从阅读离散的字母、字形、语素等视觉单位开始,再以“向上”方式阅读到单词、词组等较大的语言单位。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近年来研究趋热,利用语境、上下文等知识进行阅读理解是典型例证,人们首先对书面消息产生初步假设,然后选择最少量和最有效的必要线索来确认或拒绝这一期望,通过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对文章进行认知加工(桂诗春,)。“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阅读的基础,“自下而上”的阅读是高水平阅读的必要条件,且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秦岩,)。

尽管图片和文字在早期前语义加工加工阶段存在差异,但在后期使用共同的概念表征系统,共享系统信息实现存储和加工,这一假设在采用f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Shinkareva,Malave,Mason,Mitchell,Just,)。眼动实验的研究结果发现,图片与文本两种形式的信息呈现方式在阅读效率上没有显著差异(Li,ZhongLu,)。

图2:图文加工过程及脑区示意图(李松清,赵庆柏,周治金,张依,)

阅读过程会产生阅读记忆,将有价值的信息记忆在自己的大脑里,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重现出来。记忆分为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和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或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信息首先保存为短时记忆,即短时的心理储存和操作加工,并会随着其他干扰信息的进入而逐渐衰退,只有反复被记忆的信息会转化为长时记忆保存。

(三)新闻APP页面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APP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媒介,其多元化、碎片化、互动性已成为发展趋势,无论是传统媒体机构如人民日报还是算法类公司如今日头条,都在谋求转型提高渗透率。但目前市场上的新闻APP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产品结构同质化、页面设计风格接近、内容高度雷同等问题十分突出(王云朋,)。

对于新闻APP的页面设计,用户面对的是图片和文字组合而成的页面,研究发现,网页的密集程度会影响任务的复杂度从而影响视觉搜索的效率(Melissa,Maura,Trafton,),阅读过程中过度细分的导读、繁复的切换栏目会造成页面设计结构的沉重,过多的视觉干扰很难带来稳定的阅读体验,而为了彰显特色为导读栏目命名新颖个性的词语更是对理解接受能力的考验(陶思言,)。文字特征、界面布局和色彩也会对阅读产生影响,色彩具有各种含义,不同的色彩形成的视觉体验差异和空间差异较大(毛栋,)。

综上所述,对新闻APP的研究虽然已经有所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全面完善的研究体系,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新闻APP的受众研究大都聚焦于客户端的使用习惯,研究略浅显且理论性较弱,实证研究也都停留在描述阶段(王一凡,)。被称为“最佳的新式移动阅读资讯生产者”的新闻APP,人们在阅读时有怎样的认知规律,是否也存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对于新闻APP开发者和内容生产者来说,页面设计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引起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报纸时代的“头版效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否仍然存在?本文尝试使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APP阅读的行为规律和认知机制,研究假设为:

研究假设一:新闻APP页面设计影响对新闻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nr/13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