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天机,强国动力的秘密就在这里

阅读导航Part1

专业的秘密

Part2

学院教授倾情代言

Part3

优秀校友携手代言

年的寒假注定不会平凡,新冠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位高三的小伙伴还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备战高考的学习中吧,你们是否已经选择好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了呢?南京工业大学在美丽的浦园等着你!

疫情期间显神威的制造业

年初,一场疫情席卷了中华大地。面对危机,中国快速响应,在国外疫情泛滥之时,我们的抗疫措施早早见效,让这场危机及时迎来了“拐点”,中国能够快速控制疫情,离不开中国人民面对危机“众志成城”的民族品质,更离不开我国强大的制造业。

没有制造业生产出的工程车辆,就不会有火神山雷神山的快速竣工;没有制造业提供设备生产出口罩、消毒水、医用防护服、呼吸机、药品、检测试剂等防疫治疗物资,就不会有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疫情防控中的中流砥柱!

对比一下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因为造不了足够的呼吸机、口罩,只能从中国大量进口,你就明白制造业的重要性!

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制造业是“灵活可变的”,一条生产线,今天能给你造小汽车,过几天就能给你造口罩机!面对口罩生产设备全国紧缺的情况,上汽通用五菱紧急调集超过名专家、精英技师组成核心团队,24小时不间断轮班,夜以继日地围绕“五菱牌口罩机”开展攻坚。正常情况下,整个生产周期需要10天,上汽通用五菱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结构设计,76小时就实现了口罩机的正式下线。

我们能造,而且我们还能造得快。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建筑业也在此次疫情中大显神威。医院建设过程中,像它的名字一样,体现了雷霆万钧的速度,从动工到收治病人仅用13天!更有意思的是,医院建设过程还是全程直播的,热心网友还给这些工程车辆起名“呕泥酱”、“送灰宗”、“小蓝”等可爱的昵称,这些工程车辆正是由制造业提供的!

是不是你也心动,想要加入我们机械制造的行列,来了解下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吧,我们期待与你的“械”逅。

一、专业的秘密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由我校前身南京工学院年成立的化工机械系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年成立的机电工程系发展而来。从年开始招收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最早的四个硕士点之一(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最早的三个化工过程机械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浙大、华化、南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作为我校工程科学的主要支撑学科,已进入ESI排名1%学科。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们拥有国家热管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流程工业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极端承压装备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产学研成果显著,与中国石化、沙钢集团、南钢集团等特大型企业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来到机械学院除了拥有这么多优质的学习资源外,你还可以参加各类党团活动、科创比赛、文体活动。另外还有宝贵的出国交流机会也都在等着你!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来一起了解下吧。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类招生)

装备苏大强

流程工业的脊梁,机械领域的多面手,国家因我而更强大。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亲爱的同学,你是否被“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国重器震撼?你是否想探究神秘而庞大的石化生产装置?你是否立志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投身祖国的装备制造业?欢迎加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成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

你需要先了解的2个问题:

①什么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基础为主体,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两翼的学科交叉型专业。本专业将“过程”、“装备”与“控制”这3个相关知识领域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以机械为主,工艺与控制为辅的“一机两翼”的复合型交叉专业。核心知识领域涉及机械工程、热能工程、工艺过程及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化工(或其他工业)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过程装备技术等知识领域。此外,本专业还涉及机械加工及机械设计、过程装备特别是压力容器设计等工程技术。

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与科学基本知识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能源、制药、环保、建材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工程技术,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或进入相关学科继续深造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专门人才。

选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8个理由:一、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为你铺就锦绣大道

本专业先后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江苏省“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A类专业,并于、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力量实力雄厚,名师引路带你飞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省部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多名,师资力量雄厚,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称号。三、人才分类培养,让你们人人成为国之栋梁

办学60余年来,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优秀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教授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拔尖创新型、创业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戴树和”班、致远大讲坛、双创学院等载体,配合模块化课内自主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助推人人成才。

四、课程建设成果丰硕,知识瀚海任你遨游

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信息化水平高。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省级2门);构建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PV-Elite、SW-6等专业软件融入课堂教学,开发了“过程设备虚拟制造平台”和“成套过程装备三维仿真设计”等仿真实验项目。

五、创新创业一直在路上,成就你的企业家梦想

以“1-3-6”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以双创学院为载体,通过导师制、双创培训、创新创业学分化等手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创训练机制及奖励体系,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高,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创新创业典范,陈伟同学连续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全国互联网+大赛铜奖、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蒋逸群同学先后获得创青春省赛二等奖、互联网+省二等奖、赢在南京互联网+总决赛二等奖,创办了两家科技公司。

六、学科平台又大又强,助你勇攀科学高峰

专业支撑学科“化工过程机械”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重点学科、全国最早的三个化工过程机械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依托“国家热管技术推广中心”等7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3个省级优势学科、2个省级实训中心及13个企业实习基地,并联合5所国外高校,构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国际联合、专业与学科协同的培养体系,成效显著。

七、专业排名全国前茅,足够让你引以为豪

经过几代人的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高等学校同类专业中一直名列前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本专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二,评价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

八、升学就业路路通达,你的前途无可限量

据著名就业调查网麦可思网络统计,本专业的毕业就业率排名全国第三(超过98%)。学生升学(留学)率30%以上,就业面十分广阔,可在国家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外资公司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督检测、过程控制、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

纳人公司年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竞争力良好。就业两年后平均月薪、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岗位匹配度等5项指标的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工科类高校均值。

(二)机械工程(机械类招生)

铸大国重器,造国之栋梁

“机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机械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百年来,机械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的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高铁、中国航母、“墨子号”卫星、喷气式客机等大国重器,无一例外与机械人息息相关,与全国人民共同编织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支撑世界大国地位。

“机械的重要不断体现

小到生活,大到国家

成为机械的一份子

铸大国重器,造国之栋梁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期待着你的加入”

”一、机械工程专业介绍

近十年以来,机械工程专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突破,已经成为重点建设专业,拥有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江苏省特色专业。现阶段,中外留学项目火热,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塑造,为培养国家人才。

1、我们的培养目标(1)设计: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2)制造: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3)控制: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实现技术;(4)管理:机械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能力。2、我们的专业特色(1)机械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开设本科国际班、留学生班,入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3)统招本科与留学生混课教学,扩展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交流。3、我们的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15人,其中博导3名,硕导10名。其中江苏省“人才工程”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人才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骨干教师1人。60%以上教师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50%的教师兼任企业主管或研发骨干,工程实践和指导能力十分突出。

4、我们的支撑平台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数控专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装备制造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江苏省机械与动力示范实验中心

5、我们的基础条件

实验设备齐全,其中大型设备50余台套,设备总价超万。如LMS振动测试仪、Wenzel三坐标测量仪、Renishaw激光干涉仪、Kistler测力仪、大型齿轮试验台等。

“每一年,科研团队都在突破自我,为科学的发展做贡献”

二、科学研究促创新

近5年发表SCI/EI检索论文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中国专利金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8项。

产学科研成果显著,与三一重工、瓦轴集团、中国传动等特大型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

近年荣誉: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中国专利金奖;

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年江苏省优秀发明专利人;

年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年江苏科学技术三等奖;

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年河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专业教师将科学研究活动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满足专业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向往。

江苏卫视专访学科团队与创新活动

三、科研方向

1、高端数控装备

——机械创造机械,生产力实现再运转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数控机床,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2、状态监控与可靠性

——防患于未然,及时诊断与评估

自主研发实验台,分析载荷分布与损伤机理,实现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为高可靠性轴承、齿轮箱、转台等基础部件研制奠定基础。3、智能制造方向

——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创造美好未来

坚持把智能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四、人才培养1、招生情况

机械工程2个班

机械工程(留学生)1个班

机械工程(国际)2个班

2、国外交流与合作

①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

②选送博士和优秀硕士到国外联培

年金涵逊同学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赴布朗大学留学。

4、就业情况:毕业生宽口径就业率达%。

升学:

30%以上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国际班学生70%被世界排名前名的高校录取,包括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利兹等世界名校。

就业:

主要就业区域为:苏州、无锡、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就业单位有华为、中兴、西门子、三一重工、中国传动等各类大中型企业。

“亲爱的届考生,在未来迈向工业强国的进程中,

快来加入我们吧,让我们也贡献一份力量”

(三)车辆工程(机械类招生)

心随车动——人生如赛车,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

1.时代需求从运送战疫物资的货车,到保护白衣天使、拯救患者的救护车,再到与时间赛跑,医院的重型工程车,各种车辆,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负压救护车—“移动的N95口罩”

毫无疑问,在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战役中,负压救护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负压救护车利用负压隔离技术,实现患者进入车中就处在无菌的状态,并且病毒不会向外界扩散。

基于负压隔离技术的救护车

5G无人防疫消毒车—“全能防疫战士”5G无人防疫消毒小车,具备自动喷雾、预设轨迹、远程操控、视频监控等功能。

基于5G技术的无人防疫消毒车

国家竞争力:汽车行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软件实力和硬件实力的标杆,亦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国防能力的标杆!汽车智能化:自适应巡航、语音操作、全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上天入地,这些只在科幻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汽车早已不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里!你能做的是:选择车辆工程,承载你的梦想,以南工为起点,驶向万里鹏程!2.专业背景南京工业大学机械学院2年开始设置车辆工程专业方向,年开始招收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已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学科设有汽车节能环保产品研究中心,汽车动力学仿真研究所,工程机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汽车动力装置研究方向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有稳定的主干课教师队伍,开设了包括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CAD设计、汽车测试技术等专业课程。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如发动机综合性能实验室、汽车电器与电子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拆装实验室、整车构造与整车道路试验实验室以及汽车模拟驾驶实验室。3.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业务、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在汽车及相关产业领域,从事车辆整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车辆工程专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经过自身学习和工作锻炼,能够达到下列职业和专业成就: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科学素养;具有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独立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拓展自身能力适应不同工作需要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具有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在团队中有效地发挥成员或领导者的作用。4.实习就业作为一门工程应用学科,车辆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在上汽集团汇众公司、南京汽车集团、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常林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索菲姆汽车发动机公司等单位都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这些实验、实习基地能满足本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的需要。按照招生计划,南京工业大学现每年招收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约60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培养的学生已经进入上汽集团,福特中国,南京依维柯,江淮,东风悦达起亚等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通过十余年的发展,本学科已经在人才培养中显示出特定的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优势和特色逐渐彰显,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日益扩大。

(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人,还你绿水青山!

亲爱的同学们,金桂飘香时,南工相逢日,共邀四海贤,同谱新能曲!热烈欢迎各位学子报考南京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我国新能源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1)“只消一轮风车舞,尽扫千里雾霾清”之办学意义

能源乃国之命脉,化石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危及国家和经济安全,污染环境。新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基石,风能、太阳能等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均超过2亿千瓦,年共发电亿度,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相当于8.8亿吨标煤碳排放。推动新能源的发展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维护国能能源安全,有利于节能减排,是未来能源发展必由之路。正所谓,只消一轮风车舞,尽扫千里雾霾清。

(2)“新能全赖东风力,莫道赤日便有神”之办学特色

南京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称“新能”)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为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辅以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利用等。在风力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风力发电机组系统仿真与测试技术、风电制造装备技术等方面极具特色,建有大型风洞(今年投入使用)等实验平台,建立了江苏金风科技、上海电气风电设备东台有限公司等著名风电企业实习基地,并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南京风电技术分析咨询与研究中心。今后将大力拓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和生物质能方向。

正所谓,新能全赖东风力,莫道赤日便有神。

3MW风电变桨试验台

3.6MW风电齿轮箱试验台

新概念kW集风体风力机

线性菲涅尔太阳能集热系统

生物质气化装置(3)“若非倚赖东风力,安得南工放光彩”之办学地位我校自8年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年获批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年调整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新能源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一次就业率达98%,就业于华锐风电、金风风电、东方汽轮机、上海电气、南高齿及神华风电等国内外知名风电制造与装备企业,平均每年10余人保送或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名校攻读硕士。从事本专业相关研究工作共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国家省部级人才项目2人,拥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正所谓,若非倚赖东风力,安得南工放光彩!

学生实习留影

(4)“问国哪得强如此?唯有新能顶上来”之办学前景据估算,年,新能源占比将达30%,油气对外依存度将降低至65%和37%。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新能源专业人才。到年,中国将有多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风电产业,风电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上海等地方出台了相关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进高端能源人才,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新能源相关学科和专业。从就业形势来看,新能源专业人才供给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量,新能源专业人才实际所获得薪酬也远高于其他专业。正所谓,问国哪得强如此?唯有新能顶上来!

(五)焊接技术与工程

焊绣中华

---洞察细微,热情似火,有破镜重圆之奇效

焊枪细绘三千鳞,氩弧针行九州天

卫星航母身犹在,能源化工我独行

激光焊尽天下材,增材制造亦同源

华夏儿女多奇志,匠心重器护家园

1.什么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焊接作为工业与国防装备的重要制造手段,上九天可焊卫星飞船、下五洋可焊航母蛟龙。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材料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科学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着制造强国发展,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也迎来了新的使命,即实现焊接工艺的智能化、焊接装备的自动化,助力先进制造。围绕这一目标,焊接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研究先进材料新型焊接方法、探索焊接新工艺与检测评定新技术、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焊接新装备。2.我们的培养目标南京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着重培养工程素养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焊接工程技术人才,我们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课程项目为基础,专业综合实践为核心,围绕学院“1-3-6”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材料、机械、自动化、力学等学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焊接工艺制定与评定专业人才,先进材料焊接工艺研发人员,焊接检验检测技术人员以及自动化焊接装备的创新创造人才。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方案,助力先进制造,从传统的手工焊转向自动化焊接发展进而向增材制造领域迈进。3.我们的培养特色

能源化工装备先进制造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化工过程装备通常在高温、高压下工作,对制造和检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针对该问题,依托江苏省极端承压装备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开展能源化工装备的先进制造。通过优化焊接材料及工艺,实现四代核用耐热钢的高效焊接,实现了特种材料的可靠焊接。同时,拓展金属激光选区烧结3D打印技术、激光熔覆技术、电弧3D打印技术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中的应用,助力能源化工装备先进制造技术长足发展。

工业与国防装备轻量化结构先进制造

轻量化是工业与国防装备永恒的追求。采用轻量化结构是实现工业与国防装备轻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轻量化结构特殊的结构形式导致结构的大尺寸制备技术成为制约该结构工业化应用的瓶颈。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针对该问题,探索轻量化结构激光焊接制造技术,实现了大尺寸轻量化结构的高效制备。在本科教学中,实行“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学习和掌握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将研究成果当作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焊接机器人操作及编程、激光焊接、选区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等,为学生就业或者科研夯实基础。

自动化焊接装备

焊接自动化是实现高效、可靠焊接的重要保障。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针对该问题,开发了全位置自动焊接电源、窄间隙自动焊接系统,将焊接需求与自动化控制手段相互结合,实现高效率焊接。二、教授代言人个人简介巩建鸣,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化制造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极端承压装备先进设计及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石化南京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过程设备结构完整性技术、高温强度和寿命评价技术以及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研究,涉及材料、机械、化工、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检索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至今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年被南京市政府评为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0年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副理事长;现任《压力容器》和《机械工程材料》编委会副主任。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凌祥,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特聘教授,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流程工业节能装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换热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储能科学与技术》《石油化工设备》等期刊编委。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董金善,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主任,高端过程装备设计制造先进技术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石化装备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特种设备管理协会专家库成员、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等职。持有A1、A2级压力容器设计审批员和设计制造鉴定评审员资格证书;压力容器SAD设计资格证书;GA、GB、GC、GD级压力管道设计审批员资格证书和设计鉴定评审员资格证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节能过程装备技术”,涉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工业蒸发与结晶技术、过程装备分析设计与优化技术、过程装备缺陷评定与再制造技术、过程装备故障诊断与声发射技术、基于传热传质流场分析与流固耦合技术等;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国家石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讲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研究生课程《压力容器现代设计技术》。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主编与参编教材各1部,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周剑锋,男,江苏通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特种设备管理协会副主任委员。6年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年4月-6月到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进修;年11月至年11月到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微尺度传热传质、多场耦合、流体动静密封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件、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30篇。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王华,博士(后),教授,博导,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6年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年美国麻省大学Amherst分校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科技部/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Measurement等十多本国际期刊的审稿人。研究方向包括机械结构损伤机理、机械系统状态监控,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主讲本科生的“控制工程基础”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研究生的“机电工程及人工智能基础”。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王东方教授,工学硕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系统集成设计、汽车CAD/CAE技术研究工作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国家大型企业上汽集团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集团汇众公司、南京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林股份等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孙后环,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基金、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2项发明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主编并出版论著1部,作为第一起草人完成国家建材行业标准1个,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一篇独著论文获南京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一项多媒体课件获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微机控制自动化、风电机组控制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建筑机械制造协会理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测试与控制技术分会常务理事、《控制工程期刊》编委、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国家认可主任评审员、江苏省货物评标专家库成员、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督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专家、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库成员。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陈捷,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经信委工控系统安全委员会专家。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JVE,兵工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审稿专家。研究方向: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与预测、机械系统健康监测技术,负责及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负责及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6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多项,负责大型试验装备、虚拟仪器及测控系统开发,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8件,登记著作权10件,出版教材3本,手册2本。荣获包括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科技奖励9项,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各类全国和省级创新大赛,如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虚拟仪器大赛三等奖、江苏省虚拟仪器大赛二等奖等奖励7项,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主讲本科生的“测试与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风电监测与控制”,研究生的“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和“机电建模与仿真”课程。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陆晓峰,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计量协会流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流体密封技术、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曾获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研究生“流体力学”教材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项目多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近百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近80篇,其中SCI/EI收录近20篇,申请授权发明8项,其中碟簧、顶推预紧螺母组件、盲板阀等科研成果得到转化与推广。

(向下滑动阅览)

三、校友代言人个人简介张伯君,男,博士,高级工程师。5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8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现任南京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技术研发部主任。是南京市特种设备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和《南京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主要编写人,南京市江北新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专家,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国计量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从事承压特种设备设计、检验、科研和安全评估1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余篇,参与标准制(修)订5项,授权专利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4项。科研成果已在多家企事业单位成功运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康定武,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本科。-年,四川化工总厂(川化股份)从事技术工作。-2年,中日合资川化味之素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管理工作。5-年,担任成都佳豪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年10月成立江苏新世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年,先后在海外成立了菲律宾、斯里兰卡、法国分公司。年10月投资成立南京嗯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年,成立泰国、柬埔寨等分公司。年在江苏无锡投资1亿美元,拟建设智能交通科技产业园。长期往来于国内外,对30多个国家电动自行车市场进行过深入地考察,了解海外相关国家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创立了自有的电动车品牌(NWOW),公司外籍员工目前已超0名,海外销售收入超5亿。在菲律宾和斯里兰卡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第一。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禹东川,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教育学分会秘书长,《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脑认知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分析。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项目20余项,申请和获得专利20余项,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并采用医教结合的模式研制了一系列用于儿童发展评估与个性化教育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教学和儿童早期养育实践。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于春建,年出生,南京工业大学5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8年和年分别获得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南京市科技企业家。主要从事数控制齿工艺及数控装备的研究,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SCI/EI检索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一项获中国专利金奖。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汤兵,男,年生,民建会员,江苏泗洪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毕业。现任江苏薄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年07月涉足3D打印行业,创立了“薄荷科技”,致力于无机3D打印石膏、陶瓷材料及装备开发。曾入选“江苏省十大励志成才之星”,“南京江北新区十大杰出青年”,“繁昌经开区十大创业之星”,获评宿迁市“乡贤”、泗洪县“扶贫爱心人士”、南京江北新区工商联执行委员,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创业导师等称号,年向母校泗洪中学捐赠价值十万元的3D打印教学设备,年向母校南京工业大学捐十万元现金,设立“薄荷科技奖助学金”。曾受到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张宝,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届车辆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工程分析师,近年来,主要从事于PD客车NVH性能优化及应用、整车抖动问题分析与改进、欧胜声学包装开发与工程实施、欧胜客车平顺性分析与底盘调教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曾获公司级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多次被评为企业优秀员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专利3项。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朱锦娇,年10月13日生,江苏徐州人,南京工业大学在读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年9月至年6月在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年9月至今,在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固废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目前在国内外检索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独立主持并完成过1项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获得荣誉:“江苏省三好学生”称号、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校长奖学金1次、校级特等奖学金多次、校三好学生等。

(向下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许子诺,-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就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学期间曾任焊接2班团支书、机械学院学生会心协部副部长、焊接班班主任助理,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校期间多次获校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校外奖学金等,荣获“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论文”并发表,现就读于沈阳金属研究所。

(向下滑动阅览)

往期推荐

六月,你好!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我有一抹春色与你共赏

预告

“南工大云讲坛”:漂洋过“海”,学贯中“外”——国际化人才的摇篮

图文、视频

机械学院编辑

汪浪审核

黎能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nr/12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