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是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个中文期刊。于年8月1日创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由当时设于香港、旨在向中国传授基督教义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该会所办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印刷。《遐迩贯珍》虽由传教士主办,但实际上是新闻性刊物。报刊信息○报刊名称:《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遐迩贯珍》影印版创办地点:中国香港创办人:麦都思(W.H.Medhurst,~)出版社:马礼逊教育会(TheMorrisonEducationsociety)印刷机构:英华书院创刊时间:年8月1日停刊时间:年5月(共出版33期)主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出版周期:月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地: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售价:每期售价15文规格:16开本,线装书形式,每期12页至24页印刷方式:竹纸铅活字印刷发行量:每期三千本性质:新闻刊物主要内容:时事新闻;报道评论;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宣传内容较少广告收费:初次每50字收费银半元,50字以上每字加1先令。如果再次刊登同一广告,收费减半。麦都思创刊背景鸦片战争前,一般外国人难以进入中国内地,只被允许居住在广州和澳门。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还被迫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伦敦布道会决定正式展开在华的传教《遐迩贯珍》创刊号题词活动,把设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转移至香港,在香港建立新的传教根据地。年,英华书院迁至香港。传教士们虽以香港为新的文化教育基地,但是并没有急于办报。他们兴办学校、医院,翻译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印发小册子、传单。当时在香港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外文报纸并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他们需要了解政治和科技,需要传播商情信息,于是《遐迩贯珍》便应运而生了。创刊目的该刊编者对办刊宗旨的表述是:"非欲藉此以邀利也。盖欲人人得究事物之颠末,而知其是非,并得识世事之变迁,而增其闻见,无非为华夏格物致知之一助。""列邦之善端可以述之于中土,而中国之美行,亦可以达之于别邦,俾各日臻于广见,中外均得其裨也"。恰逢中国沿海刚刚开放,《遐迩贯珍》以传播西方文明为重点,目的是在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国好感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因此,《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西方近代文明及时政要闻为主,其次才是宗教。该刊聘用曾留学美国、谙熟中英文的华人基督教传教士黄胜为编辑,内容为中文,同时刊载详细的英文目录,以便中外人士均可览阅。报刊内容《遐迩贯珍》刊有论说、新闻、通讯、寓言、图片等,年后又增有广告。此外,长篇论说中也有一些时遐迩贯珍事政洽评论。两项内容加起来,该刊每期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所占的篇幅一般在三分之二以上。大量的新闻和评论使《遐迩贯珍》成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刊物。除一般的消息外,还有短讯、通讯、述评等。《遐迩贯珍》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宣传和介绍,涉猎极其广泛,囊括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地质及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可谓19世纪中叶介绍西学最集中、最有影响的中文刊物。社会学科上,《补灾救患普行良法》一文介绍西方国家的生命保险和火灾保险制度;《英国贸易新例使国裕民饶论》从经济学的角度以详细数据列举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带来税收的富裕,试图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发展贸易的好处。该刊还登载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火船机制述略》对蒸汽机工作原理作绘图说明,论述轮船运输之便捷;《地形论》一文指出中国人所执"天圆地方说"的谬误,以西方人环游世界及日蚀的道理论证"地圆说";《彗星说》一文介绍有关彗星的科学知识,批驳中国人以彗星为"灾氛预兆"的说法;现代医学更是《遐迩贯珍》







































小孩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jj/5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