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守望家园·护航中华鲟”行动今天
现代快报4月9日南京电(安莹徐萌)在地球上已生活了1.4亿年、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在长江里已不足百条。更加残暴的是,科学家们已连续两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产卵了。这就意味着,又一个古老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今天起,现代快报“家园系列”大型环保活动再次启动,我们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联合发起“守望家园·护航中华鲟”行动,本周,现代快报和志愿者们将从湖北宜昌动身,追寻着中华鲟的游弋线路,记录下它们在长江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同时,我们欢迎您的参与,一起“护航中华鲟”!
带你认识中华鲟
曾见证恐龙的繁盛与灭亡
很顽强
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那是恐龙在陆地上称霸的时期。而在江河中,出现了一种不起眼的新生物——中华鲟。如今,恐龙已成为化石,而中华鲟依然在江河大海中游曳,成为最古老的鱼类之一。
据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亿万年来,地球的环境产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中华鲟以它超强的适应能力存活了下来,见证了恐龙和猛犸的繁盛与灭亡,也亲历了长江的构成和变迁。1.4亿年来,中华鲟的‘样貌’并没有产生变化。”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生在江河,长在大海。高勇说,中华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中度过,到了繁殖的季节,中华鲟会溯游几千千米,回到江河的上游产卵。幼鲟要在江中适应半年左右,再回到入海口地区。
茫茫大海中准确找到长江口
很聪明
高勇说,中华鲟很聪明,永久不会迷路,它们能在茫茫大海中准确找到长江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逆游多千米,不吃不喝,一鼓作气游到长江中上游一带择地产卵繁殖。专家们表示,中华鲟为什么如此“聪明”,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中华鲟体积庞大,一般雄性中华鲟体长可达1.7米,体重50千克以上,雌性中华鲟体长可达2.3米,体重千克以上。
专家说,别看中华鲟外表丑丑的,其实内心是个“大白”,吃东西十分斯文,只以底栖动物为主食。
高勇说,中华鲟的繁殖能力超强,一次产卵可达30万~万粒,他们一般在午夜到清晨时分产卵,存活后就像个小蝌蚪,在水中上下窜动,顺水飘流,到了第二年的春季,小鲟开始游向大海,在海里长大。
史无前例的危机
每一年回长江繁殖的不足百条
只剩下半个多世纪前的百分之一
依照中华鲟的习性,每一年夏秋季节,会逆流游回长江中上游进行产卵,将生命一代代延续下去。目前,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的种群都已绝迹,长江种群是唯一幸存的中华鲟种群。但是,我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中华鲟的相干资料以来,入江繁殖的中华鲟数量一直出现下落趋势。
“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一年回江繁殖的不足条,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一。”高勇回想说,上世纪50年代,每一年游回长江繁殖的范围在1万条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一年1两千条,到了90年代,每一年有多条,近年来进一步下降。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将其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连续两年未发现野生中华鲟产卵
37年后,可能会永久失去它们
年,在中华鲟两个月的繁殖期内,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动用了水上水下全方位检测,用了声呐探测仪、水下高清视频、采卵打捞江底受精卵等方法,终究结果使人失望,他们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研究人员不死心,考虑到一些鱼类会以中华鲟卵为食,监测人员乃至剖开了一些鱼肚皮进行检查,他们又沿长江中下游多千米江岸,访问渔民,寻觅可能繁殖的中华鲟幼鱼。一样毫无收获。
高勇介绍,这已是连续两年没有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了,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中华鲟可能就是年出身的。依照最守旧估计,这批年的中华鲟最大能活40岁,也就是再过37年,全部物种有可能将在自然界消失。今后如再难觅产卵迹象,后果不堪设想。
是谁让中华鲟失去了家园?
水利工程和污染让它们难以繁殖
中华鲟十分珍贵,浑身是宝,被誉为“黑色黄金”。正是珍贵,也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高勇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中华鲟曾被视为经济鱼类,很多商人进行捕捞。直到年,我国明令制止捕捞中华鲟,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高勇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江上游兴修水利工程,中华鲟的回流通道变短,繁殖空间遭到紧缩。随着葛洲坝水电站落成,阻断了中华鲟逆长江而上的繁殖之路。后来,专家意外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构成了新的产卵地区,但也出现了产卵批次和数量减少、产卵时间推后等情况。
“近15年来,水域污染、航运发展成为新的首恶。”相干调查显示,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水排放量增长了67%,受此影响,长江口幼鲟散布范围已明显缩小。以杭州湾为例,上世纪80年代前中华鲟幼鱼大量存在,如今已难觅踪影。
随着工业污水增加,长江水中的有害成份也不断增加。年,有科学家发现长江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中含有TPT(3苯基锡),浓度足以使幼鱼致畸。
我们在行动
穿越亿年,让小鲟与“老祖宗”会合
年,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1年后,大规模、大规格的中华鲟养殖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随后,各机构和单位展开了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年至年间,累计放流中华鲟千万余尾。年10月,在人工淡水条件下,子一代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研究在中华鲟研究所的努力下获得成功,从此可逐渐使中华鲟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摆脱对从野生捕获亲鱼的依赖。这意味着抢救性保护这1物种,有了一线希望。
既然可以人工培养,为何还要如此重视野生中华鲟保护?高勇解释说,经过了上亿年时间,野生中华鲟经过了大自然的优胜劣汰,带有多样性。
高勇说,野生中华鲟身上保存着许多生物进化的痕迹,因此成为人类研究鱼类演变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所以被誉为是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
放流中华鲟,为它们保驾护航
今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长江沿线启动了“护航中华鲟”的行动。4月12日,中华鲟研究所将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放流尾中华鲟。
科学家们如何监测小鲟们在长江里的生活呢?高勇说,小鲟的身上有标签,可以防误捕。另外,科学家们还在小鲟的体内植入芯片,不但能够很好地“记录”它们所处的水质,还能为它们建档案。小鲟长大后,科学家们也能清楚地知道这只中华鲟的年龄、生日、父母是谁,都到过哪些地方。
此次中华鲟的放流监测将有三个监测点,分别是南京、江阴和靖江,专家们估算,在5月中旬,“小鲟”们就可以游到南京。现代快报和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密切监测中华鲟在江苏的行迹,将拿出一份完全的监测数据。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为处于生存考验的中华鲟“保驾护航”。
加入志愿者一起“护航中华鲟”
即日起,现代快报面向南京、靖江、江阴招募“护航中华鲟”的志愿者,并在3地选出5~10名志愿者与我们一起零距离接触中华鲟,进行监测和科学考察。
同时“护航中华鲟”的志愿者还将与我们一起走进社区,学校,通过展现和宣扬等化石,和带领市民实地视察和讲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鲟和相干的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论参与者是何种职业,只要愿意为中华鲟的保护鼓与呼,愿意在中华保护志愿服务中竭诚奉献,都可报名申请。
报名方式
1.请拨打快报;
2.标注#守望家园护航中华鲟#,并且在新浪微博上
现代快报;
3.
女人脸上长白癜风白癜风有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