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5291113.html
点击标题下「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可快速 先进科学的产业结构体系是产业增长的动力源泉,构建先进科学的服务业结构体系也是各地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和目的。服务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可以反映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规律,通常以各行业部门增加值占整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服务业结构优化提升的过程就是服务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各行业部门的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另外不同时期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有所不同,即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根据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服务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消费性服务业中文化和教育板块增长相对较快,不同能级的城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差异等。当前,社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都需要高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来提升,增进民生福祉需要丰富多元的公共服务来保障,现实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升级也对服务业结构提升优化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宁波自身发展实际来看,近几年,全市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和区域竞争的主战场。但是,与全国全省以及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宁波服务业结构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新兴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与当前城市发展的能级不相匹配,因此,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升势在必行。
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总量规模不断升级。“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年的.41亿元,逐渐提高至“十一五”末的.13亿元、“十二五”末的.71亿元,10年间提高了2.14倍;年已达到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26个长三角城市中分别排名第9位和第6位。总体来看,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跨千亿耗时在逐渐缩短,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之后“十一五”期间实现由千亿元到两千亿元的跨越,用时4年时间,“十二五”期间实现由两千亿到三千亿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十三五”前期已突破四千亿,今年预计将进一步突破五千亿。图1服务业总量及占比变化情况 增速领先优势由强减弱。“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0%,高于GDP增速1.26个百分点;“十二五”年均增速跌破两位数,仅为8.97%,高于GDP增速0.68个百分点;“十三五”前三年年均增速为7.6%,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近几年,服务业增速领先优势有所减弱,-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一直都是领先于三大产业,但-年,服务业增速有所下降,年又有所回升,之后继续领跑三大产业。图2服务业及二产、GDP增速变化对比情况 服务业比重严重滞后。服务业比重由年的40.16%逐渐提高至年40.63%和年的45.24%,“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分别年均提高0.个、0.个百分点,年比重提升至45.9%,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26个长三角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8位,明显低于总量规模排名。总体来说,全市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提升相对缓慢。(二)内部行业结构现状
表1服务业细分行业占比变化情况注:以上数据根据宁波历年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占比来看。 批发和零售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第一大行业,占服务业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目前占比在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十一五”期间增长相对较快,年均增长15.54%,比重稳步提升,五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增速有所回落,年均增长10.26%,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年同比增长5.8%,低于服务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占比为24.38%。 房地产业年占比首次超过金融业,成为服务业第二大行业。纵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行业特征,房地产业是与政府管控政策紧密相关的行业,尤其是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相对吃紧的时期,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多受各级政府行为的影响,因此房地产业的增速和比重变化波动相对较大,“十一五”以来,占服务业比重基本在10-15%之间频繁波动。 金融业目前是我市服务业的第三大产业,金融业占比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并且年由行业第二位跌至第三位,之前10年一直位居服务业的第二大行业,占比最高时(年)曾达到18.55%,目前基本处于近十年的低谷期,占比仅有11.75%,年均增速也由“十一五”期间的16.6%下降至“十二五”期间的3.5%,年增速历史新低,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年增速有所回升,同比增长1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直是我市服务业的第四大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由峰值年的12.19%下降至谷值年的9.24%。“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业基本经历了由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功能区块完善的不断提升,增速基本经历由“十一五”期间的两位数增长跌至“十二五”以来的个位数增长。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占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由“十一五”期间的4%左右上升至当前的9%以上,“十二五”以来基本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左右,年占比提升至9.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由年4.88%下降至年的3.35%,作为经济的新生动力,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比重稳步提高,但提升速度缓慢,由年1.68%逐渐提高至年的2.72%。(三)服务业产业结构特征
一是延续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当前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中仍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目前占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以金融、信息传输软件业和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年,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27.32%,低于全省平均约4.3个百分点。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体偏小。宁波是制造业大市,而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其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发展实际来看,宁波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体仍偏小,年,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贸业中的批发业等行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53%左右,基本处于近几年的低点。 三是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占比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服务业增长的支撑动力不断增强,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变化趋势最为明显,提升幅度最大,十年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全市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支撑有所减弱,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最大,比十年前下降5.03个百分点,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1.9个百分点。 四是行业首位度整体偏低。我市服务业发展集聚度相对偏低,行业首位度和区域首位度总体偏低。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9%,不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国内相关城市中排名也相对靠后;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16.05%,低于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3.07个百分点;宁波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仅为68.86%,而像杭州(,94.59%)、南京(%)、青岛(,82.69%)等同类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均在80%以上。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型进度相对缓慢
虽然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总体呈现不断提升趋势,但是和全国全省以及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提升进度明显偏缓,过去十年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4.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4个、8个百分点,低于杭州(17.2个百分点)、南京(10.67个)、青岛(12.3个)等城市12.5个、6个、7.6个百分点;另外,服务业内部结构未发生突破性转变,商贸业一直都是我市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在各大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但我市商贸业主要由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港口贸易带动,因此比较容易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对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较为不利;而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发展明显不足,总体占比没有明显提升。(二)提升基础较为薄弱
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4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差距比十年前拉大1.17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差距比十年前扩大3.39倍;在16个长三角城市中排名第15位,比十年前下滑了10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一直排名在末位;在万亿城市俱乐部中排名最后一位,且是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唯一服务业比重低于50%的城市。从各城市主导产业来看,宁波仍是商贸业一支独大(占比24.38%),其他行业相对零散,而其他同类城市的主导产业均涉及现代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领域,比如杭州是信息服务业独占鳌头(占比28.42%)、南京是金融业(占比19.37%)和商贸业(18.91%)、苏州是商贸业(占比25.21%)和金融业(16.04%)。(三)特色优势产业不强
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我市形成了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和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但是从贡献度来看,优势和特色产业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不足,近五年的年平均增速(快报数)分别低于全市服务业平均增速0.82个和2.52个百分点。横向对比来看,在我国主要港口城市中,我市港口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全国第3位,但是我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规模明显偏小,均排在第6位,尤其是交通运输业,不及上海市的1/3,仅为青岛的52.54%。表2全国主要港口城市数据情况注:以上数据根据各城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快报整理,宁波港口数据不含舟山。(四)优化动力相对不足
新兴行业发展动力不足,过去十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仅为7.1%,分别低于商贸业、交通物流业等传统产业的年均增速4.3个、1个百分点,在服务业各大行业中排列倒数第3位。缺乏引领性、带动性强的行业、企业和品牌。近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8.3%,但是我市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人力资源行业占到七成左右,而人力资源行业中相对低端的劳务派遣行业占到九成以上,高端的猎头和咨询类占比却非常小,且不仅数量少,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知名度较低。入围年全国强企业名单的宁波服务业仅有3家且排名总体靠后,分别为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位)、中基宁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位)。四、优化调整建议
服务业一直是宁波经济增长的短板之一,可以说当前已成为宁波在新一轮城市竞逐中实现争先进位的重要桎梏,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牢固树立“没有突破就没有出路”的理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增加对服务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服务业真正放在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地位,充分激发服务业发展的动能和潜力。其次,做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宁波产业基础和要素资源禀赋,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谋划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以及“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重点围绕“”产业体系在新行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积极寻求突破,尤其是在以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网络文学、游戏动漫、互动新媒体等数字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领域取得突破式发展。最后,加大对全市服务业经济的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各层级服务业主管部门和主管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调动各相关机构及部门上下的积极性,真正将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推服务业发展。
(二)找准标杆,加强对标学习
国内城市的对标:在海洋资源利用和开发上,宁波可借鉴青岛、上海等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注重海洋高科技行业以及智慧航运的发展,积极打造高端的海洋科技服务业和港航物流业;同时也要结合宁波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学苏州、佛山等制造业大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充分利用本市产业基础,围绕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链的角度拓展服务业的细分领域,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产业体系。
国外城市的对标:积极借鉴美国的纽约-新泽西港、日本的东京港口群等港口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首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体系下,积极谋划长三角港口资源的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更高层次合作,尤其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港口信息一体化等方面进行更深层面的合作,优化港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同时要结合港口城市资源特色及经济特点,细化专业分工,精准定位发展,比如宁波作为制造业大市以及拥有最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口码头,可以将其定位为以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为主的生产资料进口和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贸易口岸;而上海作为国际超大城市,可作为小麦、水产品、蔬菜、纸类等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的重要贸易口岸。
(三)准确定位,加大错位发展
在长三角区域中,宁波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是港口资源及制造大市的基础,应加强与上海、杭州等服务业强市在细分领域的错位发展以及与苏州、无锡等制造强市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宁波在“宁波都市圈”及“沿海发展带”中的积极作用,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形成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在省内,鉴于杭州服务业一家独大的现实基础,积极承接好杭州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积极发挥港航服务业在全省的独特优势,争取进一步做大做强;另外,加大与浙南片区城市的协同合作,加强抱团取暖,充分利用我市的制造业优势,形成新产品的孵化基地、新技术的中试基地,重点发展服务制造企业的平台经济;在全市内,科学统筹谋划服务业错位布局,推进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突出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四)提升服务,优化环境要素
首先,积极提高宁波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宁波的开放从历史来看,一直是以“走出去”为主的开放,包括人、财、物,引进来的相对偏少,因此今后不仅仅要强调以“走出去”为主的开放合作,更重要的是引进来的开放,加大外部的人、财、物引进并促使其在宁波生根发芽,形成宁波服务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次,依据雄厚的制造基础,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打造容错宽容的良好氛围,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作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继续扩大“最多跑一次”改革领域和范围,部分领域探索实施“跑零次”改革;深化服务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最后,提升城市的舒适宜居性,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从多元化、国际化、智慧化等角度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层次。
作者:李洪英,宁波市经济信息研究中心经济师
来源:《宁波经济?三江论坛》年第8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