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打捞时代转型中的记忆和声音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对于房伟这样一个在江苏写作的山东人,评论家汪政曾有一个比喻,说他“如推土机一般来势汹汹”。年从山东师范大学“转会”苏州大学之后,短短几年,房伟在研究授课之余,创作了2部长篇小说、20多篇中短篇和1部非虚构,显示出令人瞠目的爆发力。

近日,房伟推出长篇悬疑小说《血色莫扎特》。这是一部记述大时代变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惨烈记忆与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被称为中国版的“白夜行”。

小说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钢琴王子杀妻案”展开,讲述了一群“70后”在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真实再现时代转型之中个体心灵的悸动以及生命的至善感悟。

这里既有相爱相杀、浪漫又绝望的爱情纠缠,也有时代风云之下的国企改革、官场变幻与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则。通过书写,房伟试图展现时代错综复杂的面相,打捞消逝在大时代转型中的记忆和声音。

陈曦姜斯佳/文

牛华新/摄

__01

《血色莫扎特》的灵感来自房伟身边的真实案件。房伟的妹妹是化工厂工人,她的一位关系很好的女工友被情人杀害,这个案件就是小说的原型。这个故事与青年时代光怪陆离的经历一起沉积在房伟心中,到了这几年变得越发清晰,他觉得写作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想写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母校,在操场走了一圈,想到人这一生就像画圈一样,不管你走得再远——我离开了老家,离开山东东营市,一个靠海边的小城,后来到了济南,又来到苏州——当我回到母校的时候,发现我其实依然没有走出母校的那个操场。人生最刻骨铭心、最跑不出去的,还是让你最有感触的青春记忆。所有人生的原点都在这里开始,也会在这里结束,一下子就激发了写作热情。”

《血色莫扎特》借鉴了本格派推理小说的手法,在结构和情节上与东野圭吾的经典之作《白夜行》有相似之处。房伟说,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把小说写得好看,“这个跟我的职业有一定关系,别人说你是大学老师,觉得你写得非常抽象或者非常哲学化,比如说我的上一部中短篇集《猎舌师》就有这个特点,它是比较文人化的一种表述方式。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案件的、故事的形式,让读者读下去。”

《血色莫扎特》

作者:房伟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房伟表示,《血色莫扎特》书写的重点不是社会批判,而是社会记忆,这些记忆是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生涯中亲身经历或感受到的,那段经历给了他很多没有写进小说里的故事,但它们都成了这本书的背景。比如一个女孩一步步被社会吞噬掉;一个特别有才华的女大学生,精通多门外语,因为得罪领导,沦落成一个养虾的,最后精神上出现了问题,消失在人海之中,直到现在也没有她的踪迹,“想一想有一种头皮发炸的感觉”……但这些他都没有写,只是化为了一种情感融入了小说当中。生命就像浮萍,社会把他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很多人的命运就在那一刻有了交集。

房伟年出生于山东滨州,年大学毕业后,他有近两年半时间在肉联厂的车间当工人,后来又调到集团公司做总经理秘书,当时他觉得如果能做到办公室主任或集团公司的副总,人生就挺成功的了。在这个岗位上,房伟接触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上至领导、下至黑社会,包括外商都会打交道,也碰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甚至挑战人生底线的事情。之后赶上国企大改革,也就是-年那个时间段,企业效益变差,24岁的房伟开始想要换一种活法,于是发奋努力,通过考研留校实现了人生转型。不过那五年工厂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当你想到这些事情,就很难过情感这一关——在这样的大时代转型中,没有人替他们发出声音,那这个年代的文学是什么文学?今天我在大学任教,自己又创作,有这样的机会替这些人讲出他们自己的故事,除此之外谁能讲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会飘散在空中,无人问津,最终落入历史的尘埃,成为大家无法知道的燃渣。这可能是我写作的动力,因为它逼着你写,这些人和事就像流出来一样。”房伟说。

12月9日,《血色莫扎特》新书分享会现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普光,以及作者房伟,回首青春岁月,探讨时代与人性。本次活动由赵普光主持。

__02

如果说,作家可以分为“学养型”和“素人型”,前者主要靠知识,后者主要靠体验,能把学养和体验很好地化合,这才具备了大作家的潜力和可能,那么房伟的创作已经展示出这种潜能。

硕士毕业后,房伟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留校任教,其间写过大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论文,出版过《王小波传》等几部评论专著,成绩卓著。年,房伟通过竞聘到了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之前一直专注论文和职称的他,到苏州之后顿感压力减轻,心情也随之放松,很多记忆和灵感就自然涌现出来。

房伟在苏州开笔写的第一部作品是短篇小说《中国野人》,从这一篇开始,他找到了自己写作的路径,写了20多篇抗战题材小说。与50、60后创作的抗战文学不同,房伟的抗战小说没有宏大和道德化的叙事,而是从小处入手,写战争中的普通小人物,他认为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在创新型上还是有空间的,“我们以前在处理历史题材的时候是近于传奇的处理方式,我想走历史理性的这条路,挖掘历史的褶皱之中,人性复杂的、丰富的、幽暗的那一面,包括个人和历史的对峙,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

在发表了一系列抗战小说后,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写不了现实题材,于是房伟写了《英雄时代》,一部反映早期工厂生活体验的长篇小说,写完觉得意犹未尽,这就有了这部《血色莫扎特》。房伟说,他准备继续写下去,把它写成“三部曲”。从去年到现在,他还在写一组中老年妇女婚恋的小说,打算写够十多篇后结集出版。来江苏短短几年,房伟在文学创作上显现出了令人瞠目的爆发力,他的苏大同事、评论家王尧评价他:“‘小说家’房伟有压过‘批评家’房伟的趋势。”

在12月9日《血色莫扎特》新书分享会上,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说,“五四”以来一直有高校老师兼顾文学研究与创作的传统,但这种传统在年代以后一度断绝,而现在房伟这样的大学教授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让这个良性的传统得到赓续。他评价《血色莫扎特》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对于特定时代下,山东一个小城里的群体的生存状态,有着非常独特的把握。校园之外非常深切的人生体验,身为学者所具有的系统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学术修养,这些支撑房伟始终保持一种比较高水平的创作姿态。

汪政认为,小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渗透到人性的深处,不是善,也不是恶,是复杂。他认为,房伟是一个虽然做学问,但是能够超越了小说壁垒,把小说的故事性基因培养得很好的作家,所以他的小说,“好玩、好看、能抓人”。《血色莫扎特》一书涉及国企改革、化学化工、古典音乐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单凭想象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房伟是以做学问的方式写小说,而且他成功地将知识糅入到作品当中去了。

__03

在外界看来,房伟可以说是江苏作家中的另类,他的小说没有什么绕弯子和走岔路的感觉,对现实有一种正面强攻的姿态,尤其相比婉约的苏州作家,更多了一份粗粝的气质,很有现实感和生命体验感。

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房伟说:“我想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题材是要广泛的,应该什么都能写,大到几十万人的战争,小到一个小保姆晚上做的春梦,这些都要能写得活灵活现。作为一个作家又要有一以贯之的东西,把精神的侧面贯穿到不同的题材,你写什么大家一看都知道是你写的。”

至于什么是自己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他认为是一种“力与美的协调关系”,“不管写现实还是写历史,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有力量的东西,我不太喜欢写得比较纤巧,我想纤巧的东西,你必须要有力量的对比或者衬托,或者说张力,才可能会显示出它的美。现实生活中我不太想像某些作家那样去处理社会生活,比如说靠一个噱头性的东西,或者说写那种现实生活中非常黏稠的东西,我倒希望写有剧烈冲突的东西,哪怕是表面上的平静,底下也有剧烈的冲突。”

对话

你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故事

读品:《英雄时代》里的刘建民,《猎舌师》里的洛宁安,《血色莫扎特》里的葛春风,为何偏爱去写这类隐于市井的读书人?

房伟:可能是与我们70后这一代人的记忆有关。90年代工厂大学生有很多,不像80年代那么吃香。80年代的时候,一个大学生到了工厂,是很受重视的;到了90年代,大学生虽然也算干部,但实际上也不行,因为太多了。在90年代以来的叙事中,不大   年出生于山东滨州,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小说集《猎舌师》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编辑:张垚仟

?copyright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钟振振

欧阳江河

李晓愚

艾伟

余秀华

鲍鹏山

陈思和

李银河

阎晶明

陈平原

王彬彬

黄子平

田晓菲

赵本夫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路内

赵敦华

杨雨

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蒋广学

于坚

徐风

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贾樟柯

黄荭

范金民

臧棣

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西蒙·范·布伊

多米尼克·西戈

严歌苓

格非

许子东

鲁敏

马原

叶舟

葛剑雄

韩青辰

张纪中

叶兆言

闻人悦阅

刘震云

白先勇

阎连科

池莉

张怡微

朱德庸

韩松

马伯庸

笛安

李洱

梁晓声

王大进

孙甘露

包慧怡

郭爽

刘晓蕾

孙频

孙惠芬

祝勇

班宇

毛尖

吴俊

陈楸帆

蔡骏

叶弥

黄菡

刘亮程

迟子建

徐则臣

顾彬

刘东

理想国

李樯:写好一个人,就是写好一代人

读家对谈

张怡微x王侃瑜:科幻世界中的女性视角

弋舟说《庚子故事集》:我们活得有多难,我写得就有多难|专访视频读家对谈|育邦x杨庆祥:自媒体时代的写作还能产生经典吗城市传:小说家的历史想象与书写读家对谈|育邦x宋世明:追寻远去的侠客梦重新定义当代文学的现实关怀非虚构,抵达真实的中国现场

“月光的合金”是怎样炼成的?诺奖新桂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炼金术”|读家对谈文学创作的兴化现象

张忌:我写小说是为普通人立传

何同彬X张定浩:我们该以何种方式与传统对话l读家对谈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l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

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视频4·23相约玄武湖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三城记:文学让城市更美好

创意写作:文学祛魅之后创作何为?

秦淮河边那些事,“水太凉”只是故事的开头

文学苏军:青年作家和他们的新写作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ys/12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