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翼青走在媒介融合的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让人无比焦虑,但其实孕育了很多的希望。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秩序重构中显得有点被动,但问题是重构仍然在继续。我不能理解传统媒体有什么必要为自己唱挽歌,因为在这张新媒体蜘蛛网上,游刃有余地运用新媒体思维,你就永远不要担心自己会被这张网黏住。

编辑:史春阳

审稿:林洁洁

制作:陶蓁

先从一次闲谈说起。

7月上旬,我在成都一起开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的年会。有一些青年学者想在一家慕名已久的火锅店用餐,结果等了近2小时。所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海龙教授就跟我开玩笑说,“我们一起合资在成都搞个公司,专门替人占座,这个商业模式肯定行得通,你觉得怎么样?”我立马否决了这个方案。原因何在呢?原因是支撑当代社会结构的技术体系正在被新媒体平台重构。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海龙教授在成都当上了个小老板,然后他经营的这家公司生意很红火(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这个盈利模式马上就会引发新媒体平台的兴趣,它们马上就会像经营网约车一样进军这个领域,海龙教授的破产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知,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必须经过互联网平台的过滤。正是因为这一点,新闻业界所遇到的几乎所有的困扰都来自于此。新媒体平台从来就没有打算把新闻作为其主营业务,因为做新闻不挣钱,二次销售没有太多的利润。远不如搞搞网游,搞搞网购,把各种商业设施平台化来钱快。

那平台为什么还是对传统新闻业构成致命威胁?

就像它根本无意于收购出租车公司,但是他可以把出租车这个行业的生态彻底颠覆一样。这是一个社会基础体技术体系在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平台正在对社会的空间时间和权力关系进行重新建构,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时空和权力关系,都正在互联网平台这种技术体系渐渐嵌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解体。

新闻业的关系重构首先体现在了盈利模式上

营销学上喜欢用价值棒理论及其四个子概念:销售意愿、成本、售价和购买意愿来解释一个商品的售出过程。购买意愿越高的商品自然越能拉开价格空间和利润空间。大家熟知的奢侈品营销就是围绕购买意愿做文章的最大赢家。然而与之相比,新闻业恐怕正好相反。新媒体从一开始就在暗示受众,看新闻其实是不必花钱的,而且新媒体上琳琅满目的新闻已经足够各种公众每日的新闻需求了。

当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零的时候,请问产品怎么定价呢,因此报纸就没有人买了。而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的盛行,就让公众感觉有线电视的收视费是不用交的。这样一来,传统媒体二次销售模式的起点就结束了。在一个拼流量的时代,第一次销售不存在的情况下,第二次销售便成为更大的困难。

当公众都渐渐形成新媒体阅读习惯的时候,广告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广告投在流量如此之小的传统媒体上?当流量决定了广告的走向,再加上精准营销技术和推送技术的成熟,大量的广告资金必然从传统媒体场域流失。带来的结果就是二次销售模式轰然崩塌。

在座诸位千万不要自责,觉得是自己的无能,拉不到广告,这不是你们的错,这跟你们一点关系没有,因为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突然遭到了来自于新媒体冲击而化为乌有。而且,如果一个新媒体(这是指中国语境中的新媒体)只是纯粹做新闻,那么它也没有盈利模式,它也拉不到足够多的广告,价值棒理论对新媒体新闻是同样的管用的。只是新媒体公司往往有自身的盈利模式,而做新闻只是它们的副业。

最典型的就是彭博,彭博的主营业务是财经数据库,它之所以做财经新闻是要吸引更多工商巨头使用它的数据库。所以它一定要做顶级的财经新闻,哪怕花再多的钱也没有关系。在二级销售模式之下的财经新闻媒体需要尽可能扩大效益,节约成本,而彭博是在不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做专业财经新闻。这两种新闻放在一起PK,大家觉得谁会占得上风?所以,两种新闻业根本不是同一逻辑下的新闻业,它们之间根本就不是同一类型的竞争,不是扬子晚报和现代快报间的竞争。

最早,媒介融合的设想失败了

多年来,传统媒体认为,新旧媒体之争是因为新媒体的技术上占得了先机,而没有看到这是两种不同的业态间的竞争,所以传统媒体提出媒介融合的设想来应对新媒体环境能够帮助传统媒体延伸自己的阵地,但并不能帮助解决业务上的困境。从年杭州开始做第一张电子报以来,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有人能够给我举出一家自办新媒体媒介融合已经取得持续成功的媒体吗?这个成功大概有两个标准:其一有粉丝上亿,流量稳定,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其二是自食其力,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当然如果有,在座的倒也不必焦虑了。

《今日美国》是最早进行媒介融合的美国媒体之一,它在年就把印刷媒体和USAtoda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nr/11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