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公布了发改委、住建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的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共26个城市,江苏省有9个地级市入选,分别是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根据发改委公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拥有1座超大城市(上海)、1座特大城市(南京)、13座大城市(杭州苏州等)、9座中等城市和42座小城市。
主页君
孟祥远认为:从城市与房地产角度,此次规划有四大亮点——第一是调整了长三角都市圈的范围,打破了原来两省一市的规划,减少苏北浙南的一些城市,反而纳入安徽的部分城市,如合肥都市圈;
第二对城市等级进行了划分,南京成为了仅此于上海的唯一特大城市,在长三角领先的等级地位得以明确,尤其是超过了杭州苏州,这对南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而长三角纳入安徽对南京的战略地位来说也有较大的提升,南京承东启西、承南起北的枢纽地位得到了巩固,中心性加强,后续发展空间也将会非常广阔;
第三是对南京楼市的利好,城市等级和产业结构决定房价,南京等级高了,科教文卫资源资源发达,三产比重高,具备准一线城市楼市特点。俗话说“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产”,南京的城市等级提升,资源投入也会倾斜,有利于持续发展;
第四是人口增量的长期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资金。目前少数城市楼市火爆,主要靠资金导入效应;而南京目前土地供应稳健,未来人口持续导入可期。按照规划,今后到年还要导入万人口,每年25万,这是十五期间的增长速度,那时候正是南京楼市第一波黄金时期。虽然比较难实现,但是持续流入的人口是最大的红利,会为楼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需求。但是其同样也为南京的城市管理和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化解大城市的矛盾的问题在未来也是解决的重点。(更多了解可添加主页君
孟祥远私人 规划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城市进行了定位。其中把上海定位为超大城市,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而一直与南京旗鼓相当的杭州、苏州则为I型大城市。表格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在规划的表述中是这样说的: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1座超大城市、1座特大城市、13座大城市、9座中等城市和42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
人口增长目标:未来5年南京人口将暴增万,年万人,年万人
在最新长三角城市定位中,主城区人口成为了定位的主要依据,主城区人口在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万-万的为特大城市,万-万的为大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预测南京常住人口年万人,年万人。截至年底,南京常住人口万,这意味着未来5年要新增万人,平均每年要新增25万人。
这个表格里的人口数据来自于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表中,南京城区人口为.65万,位列全国第九,为特大城市,而杭州则为.88万位列十一,苏州则为.53万,位列十二,慢慢猜测,国家目前仍然在按照这个数据在定位各城市。
最新城市分级表
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铁路
规划提出,增强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客专、宁杭客专等既有铁路城际客货运功能。推进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合安、宁芜安等主要骨干城际通道建设。
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
一核五圈四带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中,国家把长三角城市位“一核五圈四带”,其实一核为上海,五大都市圈看图:
一
核
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
大
都
市
圈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四
条
发
展
带
●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
●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
●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
在文件中,国家还将长三角城市群和其他世界级城市群作了对比:
新标准对南京有何影响?
让南京“扎下身子”慢慢建设好城市
目前规划部门给出的南京“市区”定义是: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及秦淮新河围合的部分。但是“统计部门做调查统计,不可能按照一条道路去划分、去调查统计。而且南京区划调整,统计的口径有含老五县和不含老五县之分。”专业人士强调。
根据南京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年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为.78万人(含在宁居住半年以上的)。“而年底,南京市的城市化率达80.5%,乘以.78万人,城镇人口算下来是.12万人。这样算下来比较合理,接近于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里的城区人口。”
根据新的标准,南京城区人口稳坐特大城市行列,新的标准对南京有何意义?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正平说,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很多。比如一直在限制特大城市的建设用地供应,又如轨道交通的立项与否也跟城市规模息息相关。根据新的标准,很多退出特大城市行列的城市,要不要修地铁就打上了一个问号。“没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就没有相应的交通流量,修建地铁也就没有必要。而南京地铁建设没有这种困扰。”
刘正平介绍说,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往往由行政等级决定,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交通、医疗、文化等资源,相应的产业也比较发达,对周围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是个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日本为例,其以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国力,为促进城市均衡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起做了五个城市规划、花了几十年功夫,结果还是未能阻止人口、经济向东京、大阪集中。南京过去对这种集聚一直在“堵”,用户口、借读费等筑起藩篱,但仍没能阻止人口向这座省会城市集中。
“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称号对房价的影响特别大。逃离北上广就是例子,南京幸好还只是特大城市。”“这次新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南京要想步入超大城市还有一段距离,也会让南京扎下身子慢慢建设好城市。”
综合整理out慢、现代快报、南京日报等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