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起因
街道和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和最基层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南京市积极探索城乡治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街道办事处中心化改革,构建了“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南京市把“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街道和社区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街道办职能错位和“机关化”问题。推动办事处从行政主体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主体转变,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重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的状况,强化街道办事处的综合服务管理职能。推进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消除内设机构臃肿,科级干部超配问题,完善运行机制,改变“二传手”运行惯性,推动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强化街道办的社会治理基础作用;二是解决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问题。完善公共服务运行体系建设,创新社会化服务组织方式,推动公共服务流程再造;三是解决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理清社区居委会职责,优化组织结构,化解社区居委会行政色彩过浓、工作负担过重、自治功能不强的矛盾,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四是解决街道社区的社会动员功能问题。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活力为目的,通过制度创新,改进社会动员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二、主要做法
制定出台了《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18条重点改革任务,以此全面推进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改革举措坚持“三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以解决街道和社区现行体制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明确改革措施;二是实践导向,注重总结我市街道和社区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外地的创新做法;三是操作性导向,注重改革措施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此,采取召开座谈会、到街道社区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等方法,了解情况、梳理分析全市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的创新做法和经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共走访34个街道、社区,举办18场不同层次的座谈会,13次集中征求意见,使改革方案实现“两个结合”,即: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确保了改革成效。
(一)转变职能,强化街道办的社会治理基础地位。出台《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清单》,明确街道办在统筹城市管理、指导社区建设、组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和维护和谐稳定、服务经济发展方面的30项工作职责。优化街道工作导向,从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对街道办的GDP考核,取消对玄武、秦淮、鼓楼、建邺四城区各街道办和其他区建成区所在街道办经济指标考核。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确立街道办在属地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统筹职能和保障作用,理顺街道和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将执法权限、执法力量下沉到街道办,强化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的职能。明确涉及地区性、综合性工作需要职能部门依法处理的,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涉及专业服务管理的事项,由各职能部门根据责任主体唯一的原则依法行政,承担主体责任。强化群众满意度评价,街道、社区考评中群众主观评价权重分别不低于50%、70%。
(二)精简机构,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街道机构设置,归并相近职能,综合设置党群工作、经济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政法综治)等服务管理平台,清理并大幅压缩在街道设立的各类非正式机构。因地制宜设置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立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年改造建设街道便民服务中心30家。出台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通用目录,规范全市便民服务事项,统一服务标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内的社区,清理收回行政服务事项,下放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管理权限。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全市划分成个一级网格、个二级网格、个三级网格,建立全覆盖的工作体系,研究制定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建立扁平化的政务服务运行机制。
(三)完善制度,增强社区动员能力和自治功能。出台南京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明晰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范围。探索并推行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服务外包,逐步弱化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功能。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实行费随事转、契约化管理。清理规范对社区的考核、创建、评比项目,规范居委会用章,大幅取消社区台账,取消分解到社区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党建工作体制,强化社区党组织整合资源与组织志愿服务的职责。下放物业企业的市级管理权限,建立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企业的协调机制。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奉献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的意见》,实行党员进社区双向管理制度。搭建志愿服务对接平台,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常态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
(四)创新服务,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方式。实行“全科政务服务”,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工作流程、统一办理标准,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一口受理、一站办结”。改进条块分割的社区专职社工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招录调配、统一工作职责、统一日常管理、统一工资标准、统一考核评价,提高社区工作者服务管理能力。在街道建立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引进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社区社会化服务。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完善区级公益创投制度,逐年提高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化服务投入。按每个社区(村)每年20万元标准,设立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提升社区组织服务的能力。制定《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实施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南京的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互动、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并兴的氛围,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彰显了街道办的社会治理主体作用。通过转职能、并机构、调关系、树导向,进一步强化了街道办的社会治理基础作用,促进了块上资源整合、工作联动,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发展、社会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协调、指导、监督与服务,减少了内部科室、与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简化了内部层级、部门之间的周转程序,克服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升了街道综合服务管理的能力。通过下放权限、整合力量,实现城管、环保、药监、工商、治巡警、交警等6个部门派驻执法,公安、住建、卫生、人社、投促、安监、质监、文化、教育、消防等10个部门联系执法,派驻执法达项,联合执法事项达33项,真做到权力下放到街道、执法人员充实到街道,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二)提升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的质量效率。通过内设机构中心化、服务管理前台化,在街道和社区建中心、设站点,把涉及居民生活的项服务事项,全部推向服务中心前台,实行“一口受理、一站办结”,实现了综合服务管理的全覆盖,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通过推行“全科政务服务”、“早8晚8”工作制和星期六办公制,解决了社区工作与服务需求的时间不“匹配”的问题,网格化组团式服务、代办服务、承诺式服务、“微服务”等在社区普遍推行,社会服务管理得到延伸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了街道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网格内居民的制度和民情日记制度,使居民的服务需求、诉求表达更加直接,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实现了80%的民生服务事项解决在社区层面,做到了小问题不出社区、一般问题不出街道,提升了服务管理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扩展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公益创投投入、设立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整合了政务服务、自助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市民对幸福都市建设的满意度为78.32分,较年底上升0.23分。
(三)增强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实施社区减负,促进了居委会职能的回归,年进社区工作事项压缩到11项,取消了与社区服务管理无关9大类出具证明(盖章)事项,使得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入网格、访民情、解民忧。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服务外包试点扩展到全市各区共30多个社区,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社区居委会逐步从政府的“发言人”转变为居民的“代言人”,促进了社区自治活动的开展。通过推行小区、院落自治,搭建幸福都市圆桌会、居民议事会等民主参与平台,完善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平台和机制,使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和保障。社区民主自治活动更加活跃,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四)激发了社会协同参与的内在活力。实行党员“双向管理”,形成了在职党员“奉献社区、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全市共有名党员到社区报道,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全市个街道(镇)建立了志愿服务总站,完善了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网络,年“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日”活动达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市有47个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服务中心、孵化中心等枢纽型组织和平台,大力引进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全市万人社会组织数达12家,打造了尧化街道姚坊门基金会、汤山益乐家园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组织枢纽平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展望
基层治理创新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年的改革实践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下一步需要重点白癜风什么药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jj/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