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框架理论分析涉媒体从业人员称呼

手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57526.html

从语言框架理论分析"涉媒体从业人员"称呼的非法性

人民网采用了“涉媒体从业人员”称呼

人民网河南频道昨天的一篇报道火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标题里的一个"称呼"很吸引人——题为《原阳县涉媒体从业人员"被殴打"新乡市调查督导组接受专访》的报道称:年4月21日,在原阳县4名儿童因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身亡3天后,有自称媒体记者报警称"被殴打"。人民网的报道其实是采用4月25日原阳县盛和府建筑工地、“4·18”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调查组、原阳县涉媒体从业人员警情调查组联合发布的《关于原阳县盛和府建筑工地"4·18"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及涉媒体从业人员警情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中的称呼。据《现代快报》报道,这一次所谓”涉媒体从业人员“,为红星新闻(其官方微博认证为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的两名记者,其中,记者王春持有记者证,而王某强,则在年9月5日的成都商报社正式公示名单中,属于已有从业资格,而且经过严格审核人员,"拟领取新闻记者证"。那么作为官方媒体人民网采用“涉媒体从业人员”的称呼是否合适“?

重塑语言框架就是变革社会

认知语言学之父莱考夫指出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重塑语言框架就是变革社会,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所以框架也会塑造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制定的计划,我们行为方式,以及我们对行为结果好坏的判断,在政治上,框架会塑造我们的社会政策,以及我们用来执行政策的制度。改变我们的框架就是改变了所有这一切。

也就是说,框架是我们认知大脑的无意识部分,即我们大脑无法有意识地去否定它或者肯定它,一旦我们接受的框架,我们就只能对框架背后的意识形态无条件地接受。我们在和大家沟通过程中,词汇、语法、修辞格、叙事结构都能构成一个个大大小小俄罗斯套娃式的框架。而这些框架和我们大脑神经突触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某种新语言和我们大脑神经突触构建的某个框架认知类似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无形之中激发该框架所蕴含的态度、理解、价值和意义,并投射到新术语上,从而在潜意识层面,激发我们对新术语的联想和理解,或者对新术语产生其各个组成部分本来根本不具备的含义。

为何要警惕"涉媒体从业人员"称呼?

“涉媒体从业人员”,其实就利用了一个语法框架或者语法构式。这个构式为“涉……人员”。如果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涉……人员”,我们会发现输出结果通常为涉恐人员,涉传(传销)人员,涉黄人员等。从这些词可以看出,“涉……人员”中所涉及的行业或者事件,通常都是负面的,不好的,违法的。也就是说,“涉……人员”框架在我们大脑里面已经形成了一个神经回路,当我们听到“涉……人员”的时候,我们通常来说,就会觉得这个人肯定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涉嫌犯罪了,否则不会遭到政府部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kuaibao.com/xdkbjj/12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