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跟着小编的脚步一同品味
现代快报记者为大家展现的
三明山水风光!
一处仙境丨云深处藏着一幅山水画卷九条蜿蜒如龙的山涧水在这里流入深潭,夜空下,泛舟其间,在绝美的山水间穿行,恍若进入仙境。
在福建三明泰宁,2/3的自然资源都属于丹霞地貌,形成于万年前。九龙潭景区则被誉为"水上丹霞的精品",位于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夜游九龙潭如今是当地的一大网红打卡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行浸式"水上峡谷夜游项目。
夜游项目最大的看点是穿越中国最长"水上一线天",即九龙潭应龙峡,全长多米,最窄处原本不足1米。夜行穿越这里,移步换景,让人在一阵阵惊呼声中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九龙潭景区所在的泰宁县,森林覆盖率超80%,拥有青山绿水、丹霞地貌、绝石峭壁等"好家底"。但泰宁人没有"躺着赚钱",而是在保护好家底的同时用心开发利用。夜游景区就属于老项目新开发。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原有九龙潭景区的基础上,以水上峡谷、林深水美、奇岩异洞等自然风光为背景,运用5D、全息投影等现代声光技术进行提升改造,让老项目有了新的消费点。有了技术加持,还要讲好故事。在应龙峡,有"中国第一位穴居状元"——泰宁南宋状元邹应龙的故事;在龙潭鹊桥,有牛郎织女的故事;灯光照在洞穴上,有"龟兔赛跑"的故事……有颜值,有故事,自然会吸引人。11月26日,现代快报+·ZAKER南京客户端对夜游九龙潭景区进行了直播,近1小时的时间吸引了全网万+网友的围观,不少人瞬间被种草,希望早日来打卡。
小投入大带动。据悉,今年夜游提升开放以来,6月—10月接待游客92.11万人,比增.08%,实现营收.5万元,比增.46%,带动景区在疫情后率先复苏。
景区的"天生丽质"也需要精心呵护。泰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蓉介绍,景区除自身在探索生态保护管理措施外,还在贯彻执行泰宁县保护生态的"泰宁路径",包括建立三级遗产监管队伍,利用智慧旅游监控手段,巡查巡护;探索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山上有野生动物、珍贵中草药和珍贵树种等,以前村民会去山上采摘,现在我们每天都有安监人员巡山,严禁非法采摘、砍伐。"
九龙潭景区的保护开发利用,正是三明泰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泰宁曾经是汉唐古镇、两宋名城,有绕城而过的金溪、丹霞旖旎的大金湖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优势,有前景。而这也是将青山绿水转换为金山银山的绝佳方式。
据了解,除了夜游九龙潭景区外,泰宁还以此为辐射,重新打造和推出"夜游古巷""夜品擂茶""夜宿森林康养木屋"等系列文旅康养产业,拉动大金湖、上清溪等一批传统国家5A级旅游景点的旅游复苏。
静心泰宁,游于仙境,行于画卷!
一条清溪丨跃然纸上的山水画“山歌好唱口难开,果子好吃树难栽,白饭好吃田难种……”一曲悠扬婉转的泰宁山歌在上清溪山谷间回荡,船上的排工用巧劲撑起一只竹筏,沿溪水翩然而下;岸边是一群坐在村口写生的学生,画笔不断翻飞,秀丽的绿水青山不一会儿便跃然纸上。
这样美的景色,对61岁崇际村村民肖可文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只不过,以前他是溪水上的撑筏排工,是画中的风景;现在是岸上的民宿主人,是最美风景的受益者。
11月,山里还不算太冷,在福建三明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游人络绎不绝。村子向北几百米处,就是远近闻名的上清溪景区。上清溪在泰宁东北部,全长50多公里,景色秀丽新奇,幽静可人。其中崇际至长兴15公里为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为歪歪扭扭的曲线,号称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水面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只容双排通过。
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让崇际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上清溪漂流也成了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曾经的崇际村,只是泰宁一个偏远贫困的山村。“那个时候,我们是守着好生态过着苦日子。”回忆起过往,肖可文感慨万千。几十年前,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少,山里的生活仅仅是放牛、砍柴、拉板车,一年挣不到几个钱。
年,上清溪景区开始对外开放。第二年,肖可文就做起了竹筏漂流排工,一做就是20年。在竹筏上,他一边撑排,一边讲解景点故事,唱唱山歌,陪伴一批又一批游客领略上清溪美景。
“最早的撑筏是需要逆流而上的,一来一回就是一天,挣个30块钱。”肖可文说,后来,景区专门成立了竹筏公司运输队,撑筏工钱涨到了50块一趟。一年下来,仅靠撑筏,肖可文一年就能挣个近2万块钱。“这么些年下来,景区变化太大了,以前上排的地方没有,下码头也没有广场,现在都有了。还有你看我们住的房子,以前都是土房、瓦房,现在每家每户都是三层半的楼房。”
近些年来,崇际村充分发挥旅游扶贫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着力打造亲水乐园,改造特色民宿,建成了上青民俗馆、豆腐文化体验馆和道教、农耕、美食文化展示区。通过项目建设,村民们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部分村民及贫困户在际下、上清溪、九龙潭等景区就业。早在年底,崇际村2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年,由于年龄大了,肖可文告别了撑筏,配合村里打造写生基地搞起了民宿,家里的两栋楼房都用来接待前来写生的学生们。“别看学生们花费不高,但时间久,来一次就是一个礼拜,每次都是来号人,外省外地的都有。”针对写生业态,村里引进文创、民宿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仅年就接待写生团队3.2万人次。
在肖可文看来,不论是外地的游客,还是一波波采风的学生,看中的都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美景。“现在我们可真是守着好生态过着好日子了。”看着家门口迎来送往的客人,肖可文满脸笑意地说。
来源:综合现代快报整理(南京记者:鹿伟徐红艳/文蔡玥何刘袁俊帆/图)
编辑:魏敏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