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牛市病流行:大妈无心跳舞醉心街边新闻社
躁动的A股牛市,鞭策港股、B股、新三板等齐动,各路资金加码跑步进场,并在年这个春季,拨动着每个投资理财客的心弦,催生出种种“牛市病”。点之上,本周证监会主席肖钢提醒广大投资者的话可千万不要忘记:参与股票投资要保持理性、冷静,决不可受“宁可买错,不可错过”等观点误导,要充分估计股市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量力而行,不跟风,不盲从。
托人开户
找跳广场舞阿姨家的儿子的同事老婆
找关系开户,上一次出现应该是在年。
时隔八年,在证券公司上班终于成了高大上职业了。有券商人士对《金证券》记者透露,“终于可以大声说我是搞股票的了”;有的则表示,“每天一进营业部,职业感、成就感纷纷来袭”;也有的坦言,“在家里说话终于硬气了,因为公公婆婆老公小姑每天都要问我买哪只股,每天都会找我说,有个朋友要开户,能不能帮忙搞到最低佣金,人生价值一览无遗啊”。
自沪指站上点关口,中国结算放开一人一户,大量新股民涌入营业部开户,用本周一家券商营业部工作人员的话说,“营业大厅又进入了恐怖时代”。
为了不排队就开到户,为了拿到最低佣金,为了能找几个业内熟人推个股,小散们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什么找跳广场舞阿姨家的儿子的同事老婆帮忙开户,什么找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开户,什么去老东家开户,最亮瞎眼的是,某男找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前女友开户,这位证券公司前女友,忍不住和《金证券》记者吐糟一句,“分手还来找办事,曾经的一定不是真爱,让我默默地哭一会儿。”
无网不胜
公司屏蔽股票网站上班族靠手机盯盘
“屏蔽购物网站、屏蔽游戏网站、屏蔽社交平台,刚刚又屏蔽了炒股软件,公司你还能再残忍点……”在化工贸易公司上班的小金连续几天提不起精神,在朋友圈猛吐糟公司新规,“没有这些网站,上班就跟与世隔绝一样。”
要知道,最近连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搜狐都忍受不了员工上班看股票了。这不,公司周四也出了新规,内部网络将屏蔽股票类网站及炒股软件的访问。搜狐小朋友忍不住调侃,“朝阳哥,工资那点钱不够花,要么求涨公司,要么给咱看股票!”
最让一众入市小白领气愤的是,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一个行业在落井下石。“写字楼里居然有网络公司贴传单,多少钱帮忙公司屏蔽什么股票软件网站,美其名曰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在南京某知名写字楼上班的90后股民说。
公司不给上网炒股,不怕,好在咱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果断下载个券商的炒股客户端,就是慢点,不过总比没有强,我那小几十万资金可是所有的身家啊,没个东西盯着,我会急疯的。”小金向记者坦言。
舞点“停牌”
中国大妈无心跳舞醉心街边新闻社
中国大妈的广场舞热情,终于被股票市场的牛市压制住了。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不少小区每天早上的广场舞音乐歇了好几天,一问才知道几位领舞大妈赶着早上去营业部看股票,暂时停了早上晨练的场子,只晚上吃完饭才来跳。
即便晚上舞照跳,但其间的话题多半被股票给占了。几位资深炒股领舞大妈,带着刚刚入市的新手大妈们,纵论宏观形势,点评上市公司“钱景”,时不时比划一下K线、技术面,大有指点江山的感觉。不一会儿,舞场成了交换股市情报的街边新闻社,人头久久舍不得散去。
不得不承认,没有中国大妈,中国股市的群众基础和“钱景”还真不好说。
有意思的是,采访中有领舞大妈把《金证券》记者拦住。“丫头,到底买哪只好啊?”记者不能荐股,只好祝她投资好运气。
“股神”重现
荐股“大师”电话点拨私募大佬投资
牛儿来了,消失多年的“荐股”大师们也重出江湖了。《金证券》记者获悉,就连知名的私募大佬也经常收到所谓“荐股”大师的电话轰炸。
“我们给你荐股啊,保证赚钱。”
“怎么荐?”
“装个我们荐股软件,热点一抓一个准。明天我们要一起拉个股票,你进来肯定不后悔。”
私募大佬笑笑,挂上电话后,忍不住问助手“现在的股市到了那么容易赚钱的地步么?怎么什么人好像水平都比我强。”助手一脸无辜,“江湖小辈,不懂规矩,肯定是电话错了……”
普通人更别说了。近来,不论是邮箱、QQ还是 “专题”饭局
董秘、证代忙炒股美其名曰市值管理
现在饭局上聊啥,当然是股票。你要是不买几只,不谈几句关于股市的看法,你都不好意思坐在桌上吃。
最近一场由几位董秘、证代凑起来的饭局,就值得一说。
要说这几位董秘证代,那在《金证券》记者心目中,业务能力都是棒棒的,平常聚会,会常聊到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等工作层面的事。
现在不同了,股市这么火,面对股东、投资者甚至老板的压力,董秘、证代们对市值管理的 “我们是中国好董秘,熊市专供投资者骂,牛市跟着投资者进场,支持A股大发展。”他调侃说。
新老股民的“牛市思维”:33岁职业股民年赚超百万
炒股要尊重价值投资,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钱借给自己看好的公司做生意。公司生意做好了,投资者当然有好处。
——受访股民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A股大盘指数节节攀升,迭创新高。伴随着这一波火得发烫的行情,不少人发现,身边的股民多了起来,炒股成了人人热议的话题。进入4月,日均新开账户超10万——这个数字不由得让人惊叹。从大妈到90后,白领到大学生,一拔又一拔的人满怀希望杀进股市。
日前,现代快报记者走近股民,让我们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在股市浮沉中的喜怒哀乐。
武明24岁
股龄不到1个月
同学聚会
大家都在谈股票
武明出生于年,去年大学毕业后走入社会,说起自己为何投身股市,他笑笑:“一开始有些无奈,后来渐渐觉得炒股是对的。”
之所以觉得“无奈”,是因为武明进入股市是父母的要求。“我家人是在年股市点时进去的,他们也不懂,看别人炒得热闹就忍不住了,”他说,“刚入市不久,股市就大跌了,满仓的股票全都被套牢。”怀着极大热情和憧憬进入股市,但刚一进门就被打得头破血流,这让武明的父母失去了炒股的兴趣,接下来这么多年,不论行情怎么样,他们对手里的股票一直都不闻不问。
直到今年3月份,眼看着股市又红火了起来,武明的父母对他说,让他接着炒下去,输赢都无所谓。“一开始我不太愿意,我刚工作,又要谈恋爱,哪有时间?”但耐不住父母软磨硬泡,武明在今年3月底接过了父母的账户。他说:“当年他们投了20万,我接手的时候只值14万多。”
武明买股票的胆子颇大,短短10多天,他账户的资产总值就到了17万。“10多天就赚了快3万元,这感觉真是爽。”武明说,“这下我算是有些感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在单位,和老员工们也找到了共同语言。
除了赚钱带来的快感外,另一个变化也让武明觉得自己投身股市是个正确的决定。“最近同学聚会,我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炒股。”他说,“幸亏我还算入了门,否则真是不知道聊什么。”
这次聚会让武明感到,90后的生活方式正在被股票改变着。以前同学聚会,总感觉大家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但现在所有人都参与到了同一个话题中。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在下降,至少在下午3点之前,下降了。“以前一划开手机就是刷 齐强45岁
股龄15年
抽烟从
一包20元涨到50元
年,齐强位于南京城郊的家拆迁了,拿了新房,也拿了点钱。
齐强和妻子文化程度都不高,工作只能用“养家糊口”来形容。突然手上有了几万元闲钱,夫妻俩一时有些意见不一。“老婆意思是放到银行吃利息,比较稳妥,”齐强说,“我主张放到股市里面,能赚多点钱。”
“那时真的什么都不懂,投资和理财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新鲜的词。”但最终还是一家之主做了决定,齐强把三四万元钱全都投进了股市。
“买的几只股全都被套住了,”齐强说,“有两只股跌得还剩一两块钱,那时候感觉真是不好受哦。”被套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年,那一波牛市,总算让齐强找回了一点本。
“前期就算是交学费了,到了年涨上来时,我又陆续往里面投钱,”齐强说,“最高点的时候,真是赚到了钱。”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齐强的股票再次被深深套牢。“这一套就到了去年。”齐强说这些话的时候,情绪也似乎跟着股指的涨跌在起起落落。
说到去年年底开始的这波行情,齐强花了近5分钟时间,给现代快报记者分析了他的判断,一连说了很多术语后,最终他的结论是——机会来了。“这么多学费不是白交的,我的感觉就是,机会来了。”
感觉,这个词在齐强的口中屡屡被提及,“你说我不懂股票吧,多少是懂点皮毛,你要说我懂,有谁是真正懂的呢?”他说,“所以我就特别在意感觉这个东西,感觉对了就买,感觉不对就卖。”对于这套理论,有的同事觉得齐强“阴险”,自己吃独食,有的同事则十分赞成他的“感觉说”。不过不管怎样,齐强赚到了钱。
“我就是短平快,赚了钱就跑,我又不指望发大财。”齐强说自己炒股,只为了改善一下生活。而最近半年来,改善还是很明显的,齐强日常抽的烟,已经从20块一包,提升到了50块一包。“老百姓要懂得知足,每个月有点小钱赚,多好。”
小雨19岁
股龄两个月
商学院女生
边炒边学习
手里的多元压岁钱,在股市里倒腾一番后,变成了元。这是南京大二女生小雨“触股”两个多月来的收获。不过,相比起这多元的盈利,就读于商学院的小雨说,自己更看重炒股的种种体验和知识积累。
今年2月底,小雨开了一个炒股账号,用于实践在《投资学》这门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她说,商学院的炒股氛围比较浓,身边不少同学加入炒股大军。
“老师也会讲一些股市知识。”从门外汉到新股民,小雨体会到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从最基本的看懂K线,到跟着老师学习读研报、公告,小雨感受到了股市的魅力。她表示,自己正准备报名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以后不一定从事这一行,但现在就是想多学习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小雨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炒股模拟比赛。
“但我很少抱着手机看自己买的股票怎样了,涨跌都正常。当然,涨了最好。我只是想练习一下预判能力。”她说,因为平时课业忙,没多少时间能用在炒股上。
为练就预判能力,以前很少看新闻的小雨,也开始 小雨是个新手,她说自己各种经验都很欠缺,包括平稳的心态。而课堂上老师强调最多的,正是炒股要有好心态。如何才能拥有好心态,小雨还在学习。
陆飞37岁
股龄17年
辞职炒股
账户资产翻了4倍
陆飞今年37岁,他人生的前20年,始终被身边人认为这一生必定会有所成就。他虽然学习成绩不行,但很聪明,平时玩的东西也与普通人不太一样。“我的玩和普通孩子调皮还不一样,他们是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陆飞说,“而我则是玩各种动脑子的东西,现在叫做益智游戏。”陆飞给现代快报记者举了例子,从象棋、围棋到国际象棋,再到类似华容道、推箱子之类的小游戏,他不仅全会,而且十分精通。
身边人的看法,加上自信,让陆飞觉得,股票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个游戏而已。中专毕业后,陆飞在一家电子厂开始了第一份工作,由于肯钻研也能吃苦,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也正是这一年,他拿着自己第一笔工资,一头扎进了股市。
“那时候工作忙,也没时间 为了能够专心炒股,陆飞瞒着家人辞掉了工作。从那时开始,对于陆飞来说,股票就成了他的全部。
每天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样出门,目的地从电子厂变成了证券公司。在证券公司里,陆飞经常一坐就是一天。和其他股民不一样的是,他几乎不和任何人搭话,每当旁边有人聊得热火朝天时,他干的事就是拿出随身听,戴上耳机。“别看聊得眉飞色舞的,没一个人说真话,”陆飞说,“看别人赚到钱了,眼红,看别人亏钱了,嘴上不说心里乐。”
时间一天天过去,陆飞辞职的事情最终还是没能瞒下去,但看着儿子每个月都能从股市上掏出点生活费,陆飞的父母也就默认儿子成了职业股民。从此以后,陆飞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就剩下了一条网线。他说:“每天就坐在电脑前面,几乎不出门了。”
炒股17年,陆飞除了赚到了每个月整个家庭的生活费外,还使得股票账户中的资产增长了4倍。“我觉得比上班好啊,自由,”他说,“每天白天炒股,收盘后做家务,晚上研究股票,也充实得很。”
黄蒙33岁
股龄8年
踢开专家
年入账超百万
今年的牛市,让33岁的职业股民黄蒙又赚了一笔。黄蒙说,年进入股市至今,这8年尝过亏的滋味,品过盈的甜头,好在总体是赚到钱了,“平均一年收入比上班族十几万的年薪,高上不止10倍。”
黄蒙表示,炒股要尊重价值投资,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钱借给自己看好的公司做生意。公司生意做好了,投资者当然有好处。他强调,买股票是投资不是投机,或者说“带着投资的心态做投机”。
读大学时,黄蒙学的是金融学。学生时代,他就对投资颇感兴趣。走出校园后,他曾短暂在外企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回到自己家办的公司,专门炒起股来。
“走向成熟最起码经历了3年时间的磨练。”黄蒙说,初入股市,自己会为股价的变化激动得睡不着觉。有时,股票涨得太快,自己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经过8年时间锤炼,不论股市涨跌与否,黄蒙说,他都能睡得着觉。
黄蒙认为,目前的股市还不完善,对于像自己这样做中线甚至长线投资的股民来说,如何练就炒股本领,十分重要。“比如选择某只股票,我会综合国际市场、国家政策、资金的介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寻找最合适的介入点。”他说,如何选择股票考验人,持有也相当辛苦。
“我基于对某个行业、某个公司的认识,选择他们的股票,准备长期持有。不过,这期间会不断有专家、名人发出相反的声音,干扰我的思维。”黄蒙说,为消除这种困惑,他会“堵住耳朵,踢开专家”,相信自己。
黄蒙极为认同一种说法,即炒股犹如种水稻,一般情况下,只要种子选择对了,耐心照料,时间到了自然会有收成。所以,股民黄蒙对自己目前持有的股票表现出了他的信心和期许:涨了很正常,不仅要涨,还得涨到自己期望的位置。
小李27岁
股龄一周
同事炒股扎堆
不炒无话聊
牛市来了,一批又一批新手跑步进入股市。南京上班族小李坐不住了,开户入市。现在,他已经是“股龄”一周的小散户,战绩:用3万元闲钱挣了近千元。“各路消息满天飞,满眼花花绿绿的线,挺刺激,也挺耗时。”菜鸟小李感叹道。
小李从不认为自己是个会理财的人,上班这几年攒下的薄家底,要么存银行,要么塞在家中某个角落。直到一周前,股市大涨,同事们赚得喜笑颜开,一闲下来就讨论股市走势如何,小李才成了股民中的一个。他调侃再不炒股,和同事们就没有共同话语了。
“买进的第一只股,是同事介绍的。买得不多,纯属练手。”小李说,自从买了这只股,他看手机的时间直线飙升。生怕一会儿没看见,这股就跌得没影了。好在,他的“处女股”还算争气,卖出后小赚百余元。之后,他又在同事和各种小道消息的指导下,选买了三四只股。
不多不少的盈利鼓动小李追求起更大的目标。“起初,只是想赚点打车钱,这样就不用挤公交了。后来,就想多赚点,胃口慢慢变大。”总想在最短时间内赚更多的钱,这是小李炒股后最直接的感受。
小李说,进入股市前,有老股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告诉他,“股市是反人性的,你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这告诫看似高深莫测,小李在入市第4天后就把它参透了,“一只股涨了多,我感觉还得再涨,等了等,果然涨到多,再等,完了,快收盘时突然直线往下跌,眼看到手的多,几乎全跌没了。”
为了像传说中的“股神”那样,掌握炒股好本领,小李甚至找来《股市操练大全》,想要细细研究。结果,没看几页,他就看不下去了,“太专业,无法理解,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小李说,自己还是做个稳妥的投机分子吧,“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东边不亮西边亮嘛。”
王奶奶79岁
股龄20多年
最爱低价股
炒股就像打“大麻将”
上世纪90年代初,王奶奶从医生岗位上退休,陆续从报纸上看到关于炒股的一些报道。低价买进来的股票,等价格涨上去卖掉,然后再低价买入,进进出出一倒腾,钱就赚到手了。这看似颇为简单的盈利模式,吸引了有大把闲余时间的钱女士。于是,她揣着元养老金进入股市。这一炒就是20多年。
今年4月17日,南京华侨路一证券公司交易大厅内,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79岁的王奶奶。“我当时每月的退休金才多块,家人是反对我炒股的。我就解释,这是闲钱,每月有点吃饭的钱就够了。”老人说,现在家里人不仅不反对,前不久她还把外孙拉进股市,“这些90后天天抱着手机、电脑打游戏,还不如炒炒股,支持国家建设,也能挣点钱。”
说起20多年前进入股市的初衷,老人称,更多是为了消磨一下时间。不过,当她从股市里获得之前从不敢想象的盈利后,兴奋之情从天而降。“那个时候万元户少,大家听说谁是万元户后,都会在背后羡慕‘他有钱’。”老人说,炒股炒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成了万元户。那感觉就俩字:惊喜!
从90年代初到现在,王奶奶持有股票的市值已有40多万。说起炒股秘诀,老人笑称,自学成才,全凭感觉。不用手机、电脑,全靠看报纸、听收音机、看电视汲取相关信息。“如果说选择股票有什么侧重点,那就是我喜欢买低价股。”
如今,炒股已成了老人晚年生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每天早晨7点起床,吃完早饭后,就像按点上班一样,往华侨路交易大厅赶。“这里热热闹闹,可以和大家说说话,然后看看股票。”上午收盘后,老人会回家午休,然后再回交易大厅。但凡交易日,多会如此,非常有规律。
在交易大厅里,有相熟的股民见到王奶奶,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你过得真潇洒,赚钱也厉害!”老人乐呵呵地说,以前和牌友窝在家里打小麻将,不健康,现在是走路来打“大麻将”,“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得老年痴呆。”
作为一名老股民,王奶奶告诫新入市的年轻人,放平心态,稳步进入,收获总会有的。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